绿色生态理念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9期   作者:王健
[导读] 随着我国相关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修订和颁布
        王健
        身份证号码:37078319871229**** 山东潍坊?261061
        摘要:随着我国相关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修订和颁布,国家对生态环境工作空前的重视,在现代河道综合治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加强绿色生态理念广泛运用。其中,为了实现生态河道建设工作以及营造良好和谐的水域环境,需要运用好绿色生态理念,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关键词:绿色生态理念;河道综合治理;应用
        引言
        现如今,全球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而保障水安全和现代化治理水问题是国际上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1河道整治生态理念分析
        相关的人士在对于河道治理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要切实的保障河道能够为泄洪、排涝、灌溉工作提供较大便利性,更加需要针对河道生态实施有效的保护。由于当前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当下人们所处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工作人员需要注重环保理念,加大生态治理工作,尤其是在和城市紧密联系河道区域更加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态治理,要加强水质改善以及河岸景观建设工作,这已经成为了当前河道治理工作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工作人员在针对河道实施治理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促使城市建设以及河道建设两者之间关系得到有效协调,更加需要切实的保障河道自然流向不会出现变化。针对目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河道进行整治过程当中,比较普遍采取的方式是实现自然建设。换言之是坚持采用原生态建设原则,建设改造的过程当中不对于原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要切实的保障河道整治工作可以实现自然回归,而不仅仅只是单纯对于自然环境资源实施保护。
        2绿色生态理念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2.1控制外源污染
        降雨原位自动膜过滤系统作为对雨水进行处理的新技术,利用超低压过滤膜过滤掉雨水中的污染物,该系统主要采用的是折叠式滤膜,保证水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过滤掉污染物。针对过滤后的水体设置对应的蓄水池,出现暴雨天气后,可以对滤芯反复清洗,有效降低因污染物的出现而阻碍滤芯过滤情况,继而延长芯片寿命。驳岸生态滞留系统的使用,主要是处理一些未能顺利进入到雨水管的雨水,通过有效的处理方式,可以提高对雨水污染物的容纳能力。利用该系统修复方法,将水面、地面、驳岸等有效的连接起来,形成整体,利用自然界植物生长空隙与土质缝隙等,实现物质与能量转化,并且形成空气对流局面,不断提高水体中所含有的溶氧量,最终改善水质量。利用河道生态驳岸滞留系统,保证多种动物与植物共生,并且有效控制因外来物质所给水体带来的影响。
        2.2生态绿网
        以水系生态廊道为契机,沿港渠营造良好的水生、湿生和陆生植物环境,将各种生态效应输送给城镇,并将各类城镇建设单元相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空间结构,增加与其他交叉廊道生物交换的几率,进而推动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运用不同层次不同品种的乔灌草相结合,构成比较自然粗放的植物群落,通过种植深根性、根系发达植物,达到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立体植物带跟城市绿地衔接,形成相对封闭式滨水环境,不仅有利于空气净化、噪声降低,还有利于亲水空间的营造。低矮的草坪、灌木不仅能为昆虫、爬行类等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乔木与低矮植被按照错落有致的景观美学要求形成对比和参照,以色叶乔木为骨干树种,搭配浆果类灌木,以及低成本养护的观赏草和耐阴藤本,为廊道中飞禽内生境系统提供筑巢栖息和觅食的场所。挺拔的乔木能有效延长雨水落地的时间,能为高峰期的径流缓解压力,以空间换时间,实现最佳的渗透效果。

这种植物群落的建立,在东湖港构筑成沿港渠的生态屏障,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维护水体生态发展,恢复河道生态廊道的体量与连通性,形成滨岸带复合生态圈,形成连续富有生机、活力、可持续性的生态绿网。
        2.3制定修复计划,构建多元化的生态系统
        因为我国地域区别非常大,所以水土流失同样差异较大,当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时,应该以当地实际需求及其特色为依据,在针对性较强的前提下进行落实。通过借鉴现阶段的经验可以发现,应该以水土流失具体情况为依据,采取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以当地土壤条件等为依据,选择并种植合适的植被,同时需要有效协同植物系统,为植物体系提供重要保障,构建多元化生态系统,让水利工程在更大限度上获取效益,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人工成本以及经济成本。应注意,在自然界中势必存在生态修复,此为一个现实状况,所以以水利工程为对象,当进行生态修复时,应该深入勘察原有生态体系的基础上尽全力模拟,提高模拟的针对性,在最大程度上还原自然过程,从而强化生态修复效果。
        2.4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
        河道生态护坡技术中,包含了多种的护坡技术,其中,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效果良好的护坡技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植被护坡的方式来达到护坡效果的,由于所采用的护坡要素为植被,其生态效益明显。在施工过程中,多孔混凝土材料、粗骨料、水泥等是主要的结合剂,通过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结合,能够为不同的植被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使得土壤与周边地质能够具备较好的衔接效果,土壤内部抗压性能在此结构下能够进一步提升。植被型生态护坡技术下,相关人员需重视河道治理中防水性、土壤防护性能的提升,保障所栽种的植被具有较高的成活率,针对不同的土壤条件,进行植被类型的选择。在河道生态护坡中,应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能够减小水土流失现象。在生态护坡保护工作中,需结合河道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河道周围的植被数量,充分以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使得区域生态环境与护坡施工之间能够保持较好的协调性。在一些河道工程中,还可以采用生态砖施工方式,应用嵌入式施工模式,在河道护坡工程创造良好的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下,应用植被生态混凝土护坡施工时,可以利用连锁式砌块技术,使得各个生态砖之间具有良好的衔接性,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因素所造成的生态砖移动等问题,使得土壤结构的承载力大大提升,护坡更为稳定与可靠。
        2.5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河道生态修复除了依靠水生生态系统本身的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能力以外,可以采取人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使水体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修复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重建水体受损伤前的物理条件,截断或减少污染源,清除水中化学污染物,使生物类群多样化。在河道整治工程中,部分河道中均已出现劣Ⅴ类水体,依靠物理修复和疏浚技术已经不能够达到河道生态修复的要求,而化学修复技术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主要采取生态修复技术实践进行了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在河道整治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生物修复工作和生态系统营造工作。所谓的生物修复,就是通过曝气复氧、生物膜法、高等植物修复等先进的生物技术,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有效的水动力增强措施提高生物修复的效果;而生态系统的营造是指通过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复合生态浮床、投放水生动物等方法,人为的修缮河道的生态系统,达到最终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目标。
        结语
        绿色生态理念既实现了经济发展,又起着对环境保护的双重作用,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意义重大。传统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存在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绿色工程在河道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去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夏军,石卫.变化环境下中国水安全问题研究与展望[J].水利学报,2016,47(3):292-301.
        [2]严登华,王浩,张建云,等.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从状态改变到能力提升[J].水科学进展,2017,28(2):302-3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