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9期   作者:汪祝芳
[导读] 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速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汪祝芳
        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   212000
        摘要: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速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是为社会民众广泛关注和学术界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是探讨乡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分析了问题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之后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围绕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途经。文章的研究创新点在于,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既注重解决现有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又面向未来发展提出具有战略眼光的生态建设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城镇化是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现代化道路之一,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内城乡人口快速增加,城镇化建设加速的背景下提出的理念,是推动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农户生活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利国利民好政策。城镇化建设虽然给城乡居民带来了生活环境、品质上的诸多好处,但是在实际推进中额产生了很多阻碍绿色生态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是探讨乡镇在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分析了问题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之后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围绕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途经。
        1 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 土地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突出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不同区域的发展速度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很多乡镇企业因技术设施比较陈旧、建设资金有限对“三废”的处理能力不到位,致使企业周边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污染频繁发生。加上,现有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变,农药化肥被过渡使用,耕地的结构和生态被破坏严重。全国耕地的质量平均等级从高到底划分为一至十个等级,在2019年全国环境数据报告中显示,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还有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耕地被评价为七至十等。城镇化化让盲目使用农药等破坏耕地生态环境的行为让生态环境和土地污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2 城镇化水体资源污染问题带来的危机
        城镇化建设中,人口增加和生产发展、过渡使用农药,大量未经科学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到江河湖海、溪流沟渠等水系中,导致地面水和地下室的总量下降,水质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2010年以来,不断扩张的城市,土地过度使用化肥、工厂和生活污水的不达标排放,等让国内水资源质量不断恶化,有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国内先后出现了江苏梅兰化工厂氯仿泄露事件,杭州苯酚槽罐车泄漏事件、中金岭南铊污染事件、南宁南湖地下排污管道污染事件等重大水污染事故,造成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带给居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恶劣影响。2014年至2017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分别为716.18亿吨、735.32亿吨、711.09亿吨和699.67亿吨,水污染治理的需求量非常巨大。
        1.3 城镇化进程中工业污染的程度越来越高带来的危机
        发展工业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这虽然给增加当地的产业效益,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污染危机。乡镇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控制能力较弱。加上近些年,很多大城市要求企业调整结构,对能耗大、污染高的企业予以劝离。很多这类企业搬迁到乡镇,带来了城镇工业污染的加剧。其中,大气污染的情况表现的尤为突出。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臭氧浓度同比上升了6.5%,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8%,导致全国优良天数比率同比下降了2.3%。这是因为乡镇企业的工业烟尘和粉尘排放量过大。加上城镇化进程中机动车数量的增加;生产、生活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大等废气的浓度不断增加,雾霾天在乡镇占据的时间越来越多。


        2 城镇化建设中造成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从乡镇社会组织形式上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剪刀差”等导致很多乡镇选择牺牲环境来换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是我国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发展中过去农民比较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与城镇化发展中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匹配,“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剪刀差”就是指这种不对称的社会组织形式。这这种现象客观存在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期存在。在传统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依靠传统生产经营方式获得发展的情况下,很多农民以及乡镇政府都只能先以手中的现有资源来换取社会经济利益,只能以掠夺型、不可再生型的自杀方式来使用土地资源,这直接导致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农村环保设施不健全不完善,并且因经费没有保障,难以持续发展。
        2.2 从乡镇经济建设方面分析
        乡镇城市化发展中投资融资难的情况比较普遍,很多地方政府虽然发挥建设基础设施等职能,但受到投资融资问题的困难,往往难以实现。这导致乡镇只能靠卖地、牺牲环境来获得资金,从而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进程。农村城镇化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以提高发展质量。但现实是,现有乡镇的农业、工业等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在农业生产中,园艺产品、畜牧茶农的农业装备比较老化,难以实现技术集成,导致农业产业链没有形成良性发展。乡镇工业领域,受到资金、政策、人才等限制,往往只能从事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能源、资源消耗大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些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导致乡镇环境资源进入恶性循环发展。比如工业污染导致农业粮食生产减产;集约化畜禽养殖的粪便直接排放,污染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等。
        3 新型城镇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和途经
        3.1 着力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全面减少城乡差距
        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卫生健康等多方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在电力、水利、通信、交通等各领域推行环保建设,让绿色环保理念成为推动城乡发展无缝衔接的主动力。完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围绕饮用水、供排水、灌溉水、防洪抗涝等功能,净化水资源体系,实施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理;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功能的基础建设,减少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二要从产业布局、生态农村建设入手,推动城乡经济发展上的一体化融合,通过建立完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推动措施落地,优化当地城乡经济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实现生态化、现代化发展。三要从生态文化、生活方式等精神领域,强化城乡社会文明一体化建设,引导城乡居民建立文明农村,成为文明农民,激发农民积极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能动性。
        3.2 大力发展低碳化生态工业,推动乡镇绿水青山建设
        要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推行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发展。选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经济的节能环保新工艺和技术,如垃圾污泥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节能基站技术、蓝藻综合治理技术等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的突破。要坚持生态经济学原理,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在乡镇企业内部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相互支撑升级、主副产互换的良性发展模式。要延长生态工业的工业链网,实现能源、资源、原材料的多层次利用,加快ECO模拟生态系统价内税,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打造从资源、产品到废物再利用的工业生态链,从而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废物排放,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清洁生产、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曼.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 (02):278.
        [2]张坤.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03):157,164.
        [3]徐鹏.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措施探究[J].节能与环保,2018 (11):42-43.
        [4]郑显鹏.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环境与发展,2018,30(09):182-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