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点分析
(1)结构设计。针对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具体要求,施工人员应明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将相关工作要求落实到位,保证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通过实验对选定参数进行验算 ,以提升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为进一步施工奠定扎实基础。(2)原材料选择。对于进入现场的原材料,相关管理人员必须按照规定要求对材料进行严格把控,以免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 。同时采购人员应通过货比三家方式,选择经济性、价格优惠的粗骨料、水泥等建筑原材料。此外,在实际配置过程中,应选择优质水源进行施工,并对外加剂适用量进行严格把控,以免外加 剂用量过多或者太少而影响到施工质量。(3)针对具体工程需要展开具体分析。在进行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施工工作人员需要按照不同的品质和施工要求进行设计。例如在高性能混凝土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方面,需要按照高性能混凝土的用水量、材料品质以及混凝土拌合物 进行设计,以提升高性能混凝土刚度与强度,确保施工质量。(4)检验与验收。相关工作人员在验收过程中,需要根据《高性能商品混凝土评定标准》,结合预拌混凝土生产与施工的有关规定对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进行检验,确定符合标准要求后才能施工。
2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讨论
首先,高性能混凝土从性质上来说仍属于混凝土的范畴,从内部结构、基本制备材料和制备工艺方面与普通混凝土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次,高性能混凝土在耐久性、体积稳定性、强度和工作性等混凝土基本性能要求方面应有一项或几项显著高于普通混凝土。上述两点认识对讨论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原则和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实现混凝土的性能满足工程结构要求的角度来说,抛开施工阶段的因素,混凝土的性能是通过配合比设计实现的。在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具体方法方面,虽然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统一的方法,只是各国的建筑工程科研技术人员或研究机构根据各自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些理论方法,并没有被建筑工程界广泛认可。在这些方法中,较有影响力并且较为常用的设计方法有法国国家路桥试验室(LCPC)的方法、美国混凝土协会(ACI)的方法和保罗米(Bolomy)修正法等。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目前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从理论到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在工程实践应用中,很多情况下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基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理论,再通过基本材料的选择、配合比设计参数的调整以及外加剂和矿物细掺料的使用等手段,刻意提高混凝土的某一项或几项性能的做法已经非常普遍,配制出的混凝土在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可以满足工程结构对混凝土特殊性能的要求。实际上根据对高性能混凝土概念的认识,采用上述方法配制出的混凝土,很大程度上已经属于高性能混凝土范畴。
结合前述认识和讨论可以认为,目前有效且实用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和方法应该是:基于当前成熟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理论,在具体的方法上通过应用新材料、新工艺等手段,在保证其它性能的前提下,突出提高混凝土的某一项或几项性能以满足工程结构对混凝土性能的特殊要求。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实现高性能混凝土特殊性能要求的关键。除了具体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尚应充分考虑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和工程现实条件,在满足工程结构对混凝土特殊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混凝土成本和施工难度。
例如进行多方案配合比设计比 选,或者在混凝土的高性能要求实现困难、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反向要求调整结构设计,并为结构设计调整提供充分的依据等。
3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实例
3.1 实例背景
张家港市大新镇文体中心屋面结构有8根长度为28米的后张法预应力现浇梁及梁板组成,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为C45,为满足工程的进展速度,混凝土28天的抗压强度要求不低于55Mpa。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和入泵坍落度分别为200±30mm和150±30mm,混凝土的终凝时间必须超出12小时。整个屋面混凝土用量约1200m3,要求一次性浇筑完毕,混凝土的设计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缓凝性、较强的耐久性等整体性能。
3.2 工程选用的材料类型及混凝土配合比
工程中用到的水泥是金峰牌P?O42.5水泥,标准稠度需水量为28.3%,28天抗压强度为51.5Mpa;煤灰选用的是常熟电厂生产的F类Ⅰ级粉煤灰,细度为8.5%,需水量为93%,烧失量为3.4%;外加剂选用的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公司生产的高效缓凝减水剂,它的主要功能是能够高效减水及可泵缓凝,减水率为24%;细骨料采用的是产自洞庭湖的细度模数为2.7的Ⅱ区中砂,含泥量为1.0%,泥块含量为0.5%;粗骨量采用的是产自安徽东至的粒径为5~25mm的连续级配碎石,含泥量为0.9%,针片状含量为7.0%,压碎值为6%。以上所有原材料的各项指标都和国家标准相符合。
根据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相关步骤和计算方法设计的工程所用的C45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如 下表。在工程中实际应用时满足设计的各项技术要求,该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 配合比的最终成果
(1)加入不同的外加剂品种和不同量的外加剂,会使配制的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施工性、强度等性能造成差异,在对混凝土进行配制时,应该选择合适的外加剂和加入的数量。通常情况下,外加剂的掺量应该保持在1.0%~1.4%之间,掺量的过多会让使混凝土发生泌水,也会使水泥浆出现流失现象,从而导致骨料发生离析的问题,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变小。
(2)对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性和强度的影响比较明显的是砂率的使用。研究表明,使用砂率的最佳范围为36%~42%,使用在这个范围内的砂率,混凝土的施工性和强度都得到了明显的强化和提高。
(3)胶凝材料在混凝土中的比例并不是越大越好,胶凝材料的过多使用会对集料生成的骨架产生削弱的作用,胶凝材料的使用量宜为350~560Kg/m3,否则会削弱混凝土的强度。
4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一是混凝土搅拌技术。在确定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后,要严格按照该配合比,准确称量各原材料的质量,其称量误差要在相关误差容许范围以内,如对于外加剂材料,其称量误差必须在其总质量的1%以内。在都混凝土进行搅拌处理前,还需要对其粗细骨料的含水情况进行测量,通常情况下,每班要检测3次,若是下雨天,其含水量变化很大,需要实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对施工配合比进行相应调整。使用逆流式搅拌机进行搅拌,同时实时记录其原材料情况,搅拌过程中,应首先加入外加剂及细骨料等材料,然后再加入适量水,及粗骨料等材料,继续搅拌至均匀状态,在搅拌时间方面,不宜超过三分钟,同时也不能小于2分钟。5 结束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强度、工作性及适应性等,其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及安全,充分发挥建筑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等,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大对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技术的相关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勇.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技术浅析[J].四川水泥,2020(03):28+53.
[2]郭步华.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1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