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7月20期   作者:李思琪
[导读] 环境监测是开展环境保护的基础,人们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信息等学科内容,研发出多种环境监测技术,监控反映环境质量的各项数据指标。

        李思琪
        呼图壁县环境监测站,新疆 昌吉 831200
        摘要:环境监测是开展环境保护的基础,人们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信息等学科内容,研发出多种环境监测技术,监控反映环境质量的各项数据指标。环境监测技术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本文简述了当前我国投入使用的几种常见环境监测技术,同时根据实际环境监测情况,指出相关监测技术应用时仍存在的问题,并简要分析环境监测技术质量控制的方法,仅供参考。针对实际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如何更好地提升环境监测质量,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奠定稳固基础。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样本采集;环境监测信息平台
        引言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生态系统和城市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全球气候变暖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压力下,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对现存环境监测技术与监测对象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提出了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质量控制方法。
        1 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或者化学技术来测定环境污染中出现的各种化学元素以及生态变化,可以有效评定该区域内由工业生产等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情况,这样的评定方式更为合理,且可靠性较高。实际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应当全面把控该区域的环境变化情况,选用最为合适的监测手段。实际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应当全面把控监测环节的各项要素。首先,明确影响该区域内环境指标的核心要素,并以此为核心展开测定。其次,需要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监测计划,确保污染物样本不被破坏,存储环境检测过程中使用的样本,通过样本存储可以提高环境监测的精确度,进一步对污染源进行分析,得出全面完整的评定结果。通常来说,环境监测工作的复杂程度较高,同时需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具备丰富的技能知识。
        2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
        2.1 生物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广泛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计算机、化学等学科,在环境监测方面形成了目前普遍应用的生物大分子标记物监测技术和PCR技术。其中,生物大分子监测技术环境预警性和监测实用性较高,通过对生态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生态环境与生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为环境治理和修复提供生物理论基础;PCR技术监测速度和准确程度较高,应用程序便捷,操作灵敏,省时省力。生物技术是我国应急监测仪器的重点应用技术,对环境监测和保护起着巨大作用。
        2.2  PLC技术
        PLC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此种监测技术采用自动化和计算机通信集成装置。PLC技术应用装置在外形结构上具有耐热防潮、防震抗摔的性能,并采取隔离、屏蔽、滤波、接地等抗干扰措施,可在极端气候条件和环境中投入使用。此项技术一般应用于雨水监测,对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监测和抗旱防洪事业等均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
        2.3  3S技术
        环境监测中的3S技术指GP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RS(遥感)技术的结合应用,是一种独特的综合应用技术,主要应用于环境监测中的水资源调查和水质监测与评价。3S技术可对水资源流域水文模拟、水域分布变化监测、水体沼泽分布和水体质量等监测,利用RS技术和GPS技术能够实现我国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监测,其多时相、多平台的特点可帮助监测部门及时获取湿地动态信息,同时综合GIS技术的空间分析能力对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更新,从而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监测和管理。


        3 当前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仍存在的问题
        3.1 监测数据无法正确有效处理
        从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现状来看,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监测与保护治理,但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处在发展不平衡的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环境监测部门在取得相关监测数据后,只是片面地将数据进行简单的评价分析,检测企业或人们生产生活的操作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参数,并未从数据本身对影响环境的污染物质做深入研究,监测数据利用率极低,所得监测数据并未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3.2 监测技术仍存在不足
        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得以大力研发,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化学、互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研发实力日渐增强。但就现阶段环境问题来看,我国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监测技术间的互通性较差,而且应用性能较弱,覆盖范围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当前,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存在脱离监测工作实际的现象,相关技术的投入及产出比例十分不协调,部分环境监测单位仍沿用传统人工监测方法,与我国当前环境情况与技术研发前景并不匹配。同时,监测技术的研发仍存在研发意识不足的现象,并未深入探究我国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研究方向的重点仍体现在理论上,并未有效上升到实际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与研发严重脱节。
        4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质量控制的方法
        4.1 完善各地区环境监测部门架构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形、气候环境等较为复杂,而城市化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使得各地区之间的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区别开来,若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单一的环境监测方案进行相关监测工作,会使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严重缺失,因此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系统的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监测预案,是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合理性的基础。各地区可根据一定的监测原则进行区别性的监测方案制定,第一,设立地区间权威环境监测机构,并在该机构中建立起监测指挥中心,下设常规环境监测部门与应急监测部门,完善部门中的主要职能设置;第二,根据监测对象合理分设管理部门,加强相关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建立,规范监测流程与数据信息上报的流程,避免相关信息传递失误造成混乱。
        4.2 加强培训工作
        企业应定期开展环境监测有关理论知识及实操的培训活动。通过定期培训,可以显著提高监测人员整体水平,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结合监测环境的差异,调整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监测机构应定期举办专业知识竞赛与考核活动,以此引导工作人员自主学习,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监测企业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构建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将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信息公布于企业内部交流平台中,并进行详细介绍。
        4.3 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
        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与执行能力,对监测技术的应用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传统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主要以人工监测的方式采集污染样本,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其操作方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面对全新的环境监测系统,其对新技术的应用呈现出明显的不适,无法合理应用操控监测设备,对新时期我国环境监测的效率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因此,相关部门或机构应积极提高监测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实战操作与技术培训,定期开展培训班,并严格进行技术考核,督促相关人员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有效促进监测技术、设备得到合理应用,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
        5 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为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有力武器,增强了我国环境治理效果,但综合当前环境形势来看,相关部门应综合把握社会发展因素,加强对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不断完善监测手段和制度,提高监测人员对监测数据的重视度,有效保障我国环境监测质量。
        参考文献:
        [1]阚丽萍.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4):104.
        [2]熊春莲,李文洪.探讨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其质量控制方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8):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