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宁宁
滨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 256603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海绵城市理念对解决我国当前城市洪涝、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紧缺、热岛效应等问题,以及提升我国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分析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及内涵,结合发达国家先进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经验,研究如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乡规划体系的总规、控规、修规等各个层面,并从多技术结合、多学科协同和多方财政支持三个方面对我国未来海绵城市发展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国特色
引言
近年来,遭受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灾难的团队的抵制造成了更严重的影响。自201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水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洪水,城市水涝,用水时间表减少以及鱼类栖息地的丧失。年均断层造成的全国15个省市的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每年平均城乡受灾人口约为1亿人。雨水泛滥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海绵城市是将城市与海绵进行类比,可以吸收、保存并渗透到附近地下,合理地用于恢复城市水资源的自然迁移特性。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指尊重自然规律与生态优先原则,将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有机的结合,使得城市可以像海绵一般,可以涵水与出水,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基础上,实现雨水积存与净化,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以生态化与分散式等为指导思想,构建新型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实现从源头到终端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与利用。海绵城市规划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2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现状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工作和重要方向。我国对海绵城市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应用还在不断摸索中,目前大多仅限于城市对雨洪调蓄的微观尺度的应用,缺乏宏观尺度的雨洪管理、水生态保护等综合效应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对雨水的概念大多仅限于储存、利用、导排等方面,简单地认为海绵城市就是低影响开发,尚未成体系地综合考虑海绵城市对水乃至生态环境的作用。
3海绵城市规划基本途径
3.1建设仿生态人工海绵体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采取建设人工海绵体的方法,借助其操作性以及实践性优势,建设人工仿生态海绵体。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采取人工建设的方法,建设具备雨水存储与渗透能力的设施,组合起来,将基础设施和天然海绵体组合,建设人工仿生态海绵体。建设仿生态人工海绵体,是生态城市进步的标志,采取以下方式:1)建设绿色建筑。在建筑绿色设计中常利用人工仿生态海绵体,通过采取水分离措施,实现灰水二次利用,实现水资源节约,可达30%。通过建设绿色建筑屋顶以及透水屋顶等方式,实现雨水搜集净化处理,将其作为生活用水,实现节约用水。2)市政水循环利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循环再利用市政水资源,做好雨水收集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或者建设透水地面,以提升广场地面的透水性能,也可以在停车场中,建设再生水专用通道以及设备设施,实现水循环系统推广应用。
3.2在城乡规划与审批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我国海绵城市落实到规划层面,还仅仅是理念的应用,并没有在规划中体现一个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的体系。海绵城市应融入每一个层面的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应划定生态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等,提出城镇开发边界内雨水径流量的相关控制目标,对不同类别的用地、建筑提出不同的海绵城市建设或改造方法,制定海绵城市的实施策略,并确定重点实施区域等;将海绵城市理念从总体规划层面就落实到位。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必须与水系、绿地系统、防洪排涝、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要针对不同用地类型的特点,将海绵城市的量化要求纳入专项规划,明确相关控制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从土地使用、绿地景观、综合防灾、综合交通、竖向和市政工程等内容响应海绵城市建设,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等相关控制指标要求落实到每个地块,落实海绵城市设施独立占地或兼容用地等。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在符合上层次确定的地块指标的前提下,详细规划地块内具体道路、场地设计,雨水的收集、排放、利用的综合设计等。在修规总平面,应落实海绵城市的具体做法,如雨水滞留区、透水铺装、植草沟等等。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项目整体方案审查工作,确保符合当地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特点。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的审查,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牵头,建设、水务、园林、市政、交通、环保等相关部门配合。规划审查方法要定量化和模型化,审查是否达到规划设计条件中给定的目标要求。
3.3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第一,识别生态斑块,凡是对地表径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斑块和自然水系,均可纳入水资源生态斑块,对水文影响最大的斑块需要严加识别和保护。第二,开辟生态道路生态通道是连接和区分各种生态斑块的功能。第三,画出整个规划区的蓝绿线。保护重要的生理敏感区域,如池塘、湿地和花园,并保持其节水职责。第四,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基于原始水源的净化,并且将5种类型的水净化为4种类型的水,它们能够通过阻塞废水,疏松泥土,创造区域来进行自我净化。生态创造或将四个水位提高到三个水位。第五,创建人工湿地湿地是城市的肾脏,可以保护自然湿地并根据当地条件创建人工湿地,这对于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3.4多技术结合
海绵城市具体实施技术包含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渗透塘、人工土壤渗滤、植草沟、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等。但海绵城市的实施不是单一的运用一种技术,而应该是一个整体的、多种技术相结合的系统运用。例如,绿色屋顶不仅能保留部分雨水,还是空气净化器,以及各种鸟类和昆虫的栖息地,并且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大大减少建筑能源消耗。设想要是所有屋顶都改造成绿色屋顶,可增加多少受水面?当然,不可能做到所有的屋顶都改造,可对城市中心区建筑进行分析,筛选适合改造绿色屋顶的建筑进行改造,所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可作为中水回用,政府也可鼓励自行改造,并进行财政补贴。对条件允许的市政道路进行下沉式绿地、生态树池等改造,老旧小区也可由政府出资进行绿色屋顶、蓄水池、植草沟等改造。当然,新建市政道路、公服、商业办公、小区等更应该运用上述各种海绵城市技术。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从规划到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亟需完善。在总规、控规和修规层面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地方实际,多学科协同,多技术结合、多方财政支持,才能更好的建设海绵城市。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海绵城市作为该进程中的一部分,必将得以广泛应用,并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仝贺,王建龙,车伍,李俊奇,聂爱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04):108-114.
[2]车 伍,张 伟.海绵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水业导航,2016,42(11):1~5.
[3]张 伟,车 伍.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与多视角分析[J].水资源保护,2016(11):19~26.
[4] 庞 伟,主编 .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