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琪
聊城市天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也呈现出了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化学物质进入农村,农村河湖水污染问题突出,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是农村河湖主要污染源之一。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治理思路。
关键词: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治理
引言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湾)所引起的污染。
1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中畜禽养殖污染较为严重。畜禽养殖业较为发达,养鸡场、养猪场等分布较广且多数建立在河流附近。部分养殖场所产生的粪便、污水未经无公害化处理直接排入环境水体中。另外,畜禽粪便集中处置中心建设滞后,导致大量农村散养的畜禽粪便、污水无法正常收集处理,就近直接入河,加剧了农村小河水质的恶化。另外,农业区化肥施用量较大,每667m2平均化肥施用量约为27.1kg。由于地处河网地区,降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农村河流以小河流为主,水体流动速度较慢,自净能力较弱,因此,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化肥农药等种植业面源随地表径流排入小河流中,氮磷的流失造成水体氮磷污染物增加。由于其较差的水动力条件,污染物会在局部河道富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加剧了区域内河流的水污染程度。
2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治理思路
2.1治理思路
面源污染是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为减少农业面源引起的水环境污染,根据农业面源引起水污染路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进行治理拦截。即从源头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在过程中对污染物阻断拦截,在末端对水体进行生态技术强化吸收拦截。
2.2治理方法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两方面进行。首先,从源头上减轻农田农药化肥使用量;其次,对降雨和地表径流水体中污染物吸收拦截;最后,对收纳水体进行生态修复,通过系统性的污染拦截吸收及水环境修复措施从而达到防治水污染目的。
2.3种植业水环境污染防治
以水质改善为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广实施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实行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推广生态、循环、绿色发展模式,将生态循环农业、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循环水产养殖治理体系相结合,建设推广农业面源污染连片综合治理工程,以综合治理的理念贯穿整个如泰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氮磷拦截工程的技术含量及工程的后续维护运营管理等。
2.3.1实施化肥减施工程
推广作物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和施用有机肥,以减少化肥施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灌溉回归水引起的肥料流失对水系的污染。适量施用有机肥料、生态复合肥、利用生物固氮技术、轮种绿肥或豆科植物等措施,改善地力,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力争到2018年,使蔬菜作物减少氮肥用量40%、磷用量30%,施用有机肥替代50%的化肥。水旱轮作减少氮肥用量25%、磷用量15%,施用有机肥替代30%的化肥;到2020年,使蔬菜作物减少氮肥用量45%、磷用量35%,施用有机肥替代55%的化肥。水旱轮作减少氮肥用量30%、磷用量20%,施用有机肥替代35%的化肥。
2.3.2节水微灌
节水微灌属于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能够仅对作物需水部位提供所需水量,由“浇地”转换为“浇作物”。适用于设施农业和经济作物,能适应所有地形和土壤,具有节水、增产效应,灌水均匀。能有效减少污染物转移,微灌技术可将肥料溶于水中,减少氨挥发、径流和淋溶损失,增加了肥料的利用率。通过布置节水微灌措施,从源头减少化肥施用,减少了部分排入水体的污染物。
2.4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
根据HJ/T81—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对整治范围内的规模化养殖场以控制畜禽排泄物入河量为主线、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方向进行升级改造,通过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全面实施三分离一净化工程、发酵床养殖工程,推广生态养殖、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清洁生产技术。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治理也可考虑沼气池生态能源加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工程,沼液排入人工湿地、氧化塘等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最终尾水用于农田、果园、茶山和鱼塘,经过多层次利用,使粪尿在周边山林农田就地消化,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2.5过程阻断
农业面源污染除了源头控制以外,还可针对面源污染物质进入水体过程中,通过建立生态拦截系统,阻断其进入水环境。此过程可以采用生态沟渠技术,依据生态学原理,通过对现有沟渠的生态改造和功能强化,在农田系统中构建带有种植条件的沟渠。在沟渠中配置多种植物,对沟渠水体中氮、磷等物质进行拦截、吸附,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联合作用对氮磷污染物进行净化和处理,从而阻断部分污染物进入水体,达到削减污染量的目的。生态沟渠通常由沉砂段(水入口)、泥质或硬质生态沟框架和植物组成。沉砂段位于农田排水出口与生态沟渠连接处,用于收集农田径流颗粒物。农田排出的灌溉废水或雨水首先经过生态沟渠前段沉砂段,污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被拦截沉淀。随着水流沿沟渠向下游流动,与植物不断接触,水中N、P等物质被沟渠中水生植物拦截吸附,出水水质得到提升。生态沟每隔一段距离设置排入大庄河的排口,影响排口距离的因素包括要保持适宜水位的沟内水量、保证应有的消减作用。
2.6末端强化
对面源污染路径的末端收纳水体,可以采用生态修复措施进行末端污染物强化吸收,从而减少污染物入河量。一般河湖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在河湖岸边设置生态护坡缓冲带,湖库前端设置前置库,生态湿地技术,水生动植物群落构建等。湖滨缓冲带是介于湖泊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之间的水、陆交错带,被称之为湖泊的“肝脏”,具有很强的解毒净化作用,在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在湖泊水体与陆地之间的生态隔离带,能有效地拦截净化地表径流挟带的泥沙和其他污染物,并可以通过“促淤效应”增加氮、磷、悬浮物等污染物质的沉积输出,减轻湖泊的污染负荷。水生植被覆盖着平缓的“浪击带”,能够有效地“吸收”波浪的数量,消浪防蚀,稳定水体,从而防止底泥悬浮,减少沉积物中污染物质的释放,澄清水质,提高湖水透明度。且环湖湿地带是湖泊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带,为水禽和鱼类提供了栖息繁衍的良好生态环境。
3结束语
结合上文可知,农业面源污染水环境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且其在水环境污染物来源中占比较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十分必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在对流域水体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流域已实施的相关工程,使各类污染得到系统的控制和有效的治理,从而实现污染负荷削减,达到水污染防治目的。
参考文献
[1]陆沈钧,姚俊,曹翔.浅析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成因及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20(2):40-41.
[2]梁善,郭秋萍,杜建军,等.生态沟渠对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的模拟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9,46(12):74-75.
[3]吴永红,胡正义,杨林章.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的-减源-拦截-修复(3R)理论与实践[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