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疫情筛查防控管理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20年11期   作者:张黎明
[导读] 传染病即由各种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进行传播的疾病类型,绝大多数病原体属于微生物,仅有少部分为寄生虫。
        张黎明
        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传染病即由各种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进行传播的疾病类型,绝大多数病原体属于微生物,仅有少部分为寄生虫。传染病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面积广、隐匿性强等特点。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发展时代,传染性疾病可通过现代交通工具实现跨国传播。鉴于此,本文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疫情筛查防控管理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筛查;疫情防控
引言
此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速度快、风险性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医疗机构作为疫情防控的主要参与部门,应确保医护人员积极投入到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充分的人员及物资准备、合理的布局、严格的管控,对此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加强人员培训
强调防疫是应对疫情的基础。它关系到医院防疫工作的全面管理。他们的自我奉献、自我照顾和责任感直接影响到医院是否有疫情传播和患者的生命安全。为加强前线安检人员“人身防护技术”和“职业防护安全”培训,培训方式为:以微信平台为基础,开展线上线下联合培训、现场培训和实战演练,采取现场直播、视频点评学习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培训;同时,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练习沟通技巧,使语言通俗易懂,尽量不要使用或使用太专业的语言[4]。当病人隐瞒病情或不配合时,需要耐心解释。
2提升区域性实验室中心的建设储备
凡具有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地市级及以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可以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核酸检测和血凝、反向血凝血清学检测。国家针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制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末,90%以上地市级实验室具备48小时内完成人感染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非典”和鼠疫等重点病原体的检测,[1]并且每个省份应设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推进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建设。此次疫情中武汉市虽具有一家最高级别的P4实验中心,但其检测速率与疫情蔓延速度相比,仍反映出实验室建设储备存在缺口。一般医院每年的检测量有限,可加强区域性实验中心的建设,实验中心“平时”承担该片区的高级别实验检测,“应急”时亦有担起该地区检测的能力,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应用。
3强化应急设计、施工的管理体系建设
应急建造最强调时效,所以建立一套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十分必要。在严苛的时限要求下,为了合理快速地组织人员、物资、设备、物流等,快速地协调主管部门、设计、施工、监理等推进建设进度,须要提前制订一套详细的、具有操作性的计划与准则,既要保证应急建设的快速推进,也要保证建设成果的安全性、合理性。
4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卫生工作领域预防为主的方针,在预防疾病流行、增进人民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就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而言,更要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甚至应当把预防工作作为首要任务。

为此,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网络建设,重点补齐预防工作方面的“短板”;二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真正实现重心下移策略,增强农村和社区基层防控能力;三是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和责任心,实行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四是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五是坚持预防为主,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5宣传普及相关法规,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
近年来,我国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制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并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国务院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规,以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地震灾后卫生防病应急技术指南》等部门规章的制定,使我国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已经具备了较为健全的法规体系。
6信息系统的完善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
筛查小程序的开发,可根据疫情的变化,随时更新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保证筛查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通过简单易行的手机扫码,既能避免交叉感染又能记录患者信息,有效提高了筛查人员工作效率。
7患者及家属的管理
医院实行实名制预约就诊,患者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或医保卡挂号。患者及家属进入筛查流程必须严格遵守医院疫情防控要求:佩戴口罩,进入帐篷前进行手部消毒,原则上1位患者仅允许1名家属陪同,保持1m间距,接受工作人员流行病学调查,测量体温。患者及家属必须如实回答流行病学调查问题,不得瞒报。
8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指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要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要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要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
结束语
习近平指出,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要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1]段嘉煜,王若雨,张曙,拜争刚.重大传染病国际协同防治策略的快速系统评价[J].医学新知,2019,30(03):239-247.
[2]王静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健康权保障——围绕《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展开[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9,22(03):71-82.
[3]张红霞,章晓祎,潘垚,胡庆澧.传染病突发事件的伦理问题探讨——“传染病突发事件的伦理与监管在线研讨会”会议纪要[J].医学与哲学,2019,41(11):79-81.
[4]张海波.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J].群众,2019(11):63-64.
[5]吕红平,曹萌.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防范化解重大疫情风险[J].人口与健康,2019(05):22-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