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友
兴义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成像鉴别骨良、恶性肿瘤和炎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疑似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炎症患者103例作为观察对象,针对103例疑似患者实施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将这一诊断结果与最终的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对于鉴别骨良、恶性肿瘤和炎症的诊断价值。结果:103例疑似患者实施磁共振诊断后的敏感度为97.94%,特异度为66.67%,准确性为96.12%;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临床中疑似骨良、恶性肿瘤和炎症患者实施磁共振弥散成像的诊断价值较高,为患者疾病的确诊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成像;骨良性肿瘤;骨恶性肿瘤;炎症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现阶段临床中骨良、恶性肿瘤和炎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临床中对于骨良、恶性肿瘤和炎症患者的鉴别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临床中一般实施影像学诊断及病理学诊断,而X线诊断、CT诊断及磁共振常规扫描等无法很好的鉴别疾病病变现象,不方便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影响患者预后[1]。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属于一种在分子水平无创性检查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像学诊断手段,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的诊断过程中,在骨关节系统中通过弥散成像可鉴别脊柱的良恶性骨折。为了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鉴别骨良、恶性肿瘤和炎症的有效性,我院针对收治的疑似患者103例展开了诊断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针对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疑似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炎症患者103例作为观察对象,10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40岁,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15岁,年龄均值为(42.52±4.26)岁。103例疑似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炎症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后确诊的患者为97例,其中骨良性肿瘤患者38例,恶性肿瘤患者26例,骨炎症患者33例。
本研究开展之前,103例疑似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炎症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观察的目的、形式、结果和内容等展开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本次观察均在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下通过。
1.2方法
针对103例疑似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炎症患者实施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具体如下:选择荷兰PHILIPS生产的1.5T超导型磁共振机器进行诊断,DWI采用单激发回波平面成像序列,采用脂肪抑制。重复时间设置为180ms,回波时间为107ms,层数控制在10至20层之间,将层厚设置为5mm,层间距为1mm,扫描野为230mm·230mm至380mm·380mm,矩阵设置为224·256至256·256。对患者的四肢和骨盆实施横断面扫描处理,脊柱矢状面扫描处理。四肢采用圆形极化大柔软线圈,骨盆采用圆形极化体部线圈和床内脊柱线圈,脊柱采用床内脊柱相控阵线圈;对测量部位进行专业的计算和检查。
1.3观察指标
将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仔细分析103例疑似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炎症患者接受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后的诊断价值。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软件对103例疑似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炎症患者的诊断价值与最终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处理,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度为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当P小于0.05表示103例疑似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炎症患者的诊断价值与最终病理学诊断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3例疑似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炎症患者实施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后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所示:
。
3讨论
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磁共振弥散成像主要是指分子的随机运动-布朗运动;DWI显示的是水分子的弥散强弱与快慢,基本的原理为在180度脉冲两端对称地各实施1个长度、幅度和位置均相同的对弥散敏感的梯度脉冲。在DWI上的水分子弥散越强,信号削减越为强烈,且信号也越低。由于其他运动如血管搏动、血液微灌注、肌肉和呼吸的颤动等会引发信号衰减,无法与水分子的弥散区别开来,表现弥散系数描述在活体组织的弥散强弱程度[2]。
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炎症中存在较多成分,不同组织分成的ADC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囊腔和坏死区的ADC水平最高,这些部位一般包括较为清亮的浆液成分及坏死细胞的碎屑、少量炎性细胞,且具有较强的弥散性。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囊腔、坏死区之间对比的ADC水平差异不大。而炎性成分的ADC水平更高,主要是由于细胞外间隙较大,含水量较多。部分骨疾病单纯依靠影像学诊断中的X线、CT、磁共振常规扫描等无法定性诊断结果,结合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能更好的诊断。根据ADC水平能大致的判断病变组织的成分[3]。因此,ADC水平是骨肿瘤和炎症的一个较为有价值的参数,对于病变定性诊断的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X线、CT诊断、磁共振常规序列等综合分析,不能单纯结合ADC水平判断病变的性质。
综上所述,临床中针对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炎症患者实施有效的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技术的诊断价值较高,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胡华, 连杰, 宋震宇,等.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骨肌系统良恶性病变和浸润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8, 028(020):93-97.
[2]张安度, 时高峰.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早期预测恶性肿瘤治疗疗效的研究进展[J]. 中国肿瘤, 2018,15(9):685-689.
[3]陈淑君, 邵国良, 邵峰,等.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纹理特征鉴别良恶性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价值[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047(004):4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