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伟
大庆市二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461
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评估大肝癌介入治疗对肿瘤活性的判定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46例大肝癌患者的档案进行全面梳理。治疗过程采用的主要设备为DSA平板大型C臂数字化剪影血管造影机,行TACE经肝动脉灌注栓塞介入治疗;采用磁共振设备型号为GE Singna 3.1T磁共振,呈32通道体线,分别对患者进行平扫及增强性检查。结果:46例患者检测出46个大肝癌病灶,共获得578个ROI结果,活性组(105)平均ADC测量值为(0.98±0.29)×10-3mm2/s;
非活性组(473)平均ADC值为(1.73±0.30)×10-3mm2/s。进行全面比对后,得出P值为0.001<0.05,判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评估大肝癌介入治疗对肿瘤活性的效果,准确度较高。
关键词:磁共振;大肝癌;介入治疗;肿瘤活性
0.引言
大肝癌是指单个直径超过5cm,呈膨胀性生长,有包膜或假包膜形成的大肿瘤或巨大肿瘤,与小肝癌相比,二者的生物学特性相同[1]。大肝癌肿瘤会挤压患者机体内部重要的管道系统,故对手术治疗方案的完善性提出了极大的要求。近年来,针对大肝癌等疑难杂症,一种融合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方式——介入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主要原理为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剂、CT、超声、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和其他介入器材,利用人体的自然孔道或是通过微创的方式,将器械导入机体内部病变区域后,完成定向治疗[2]。本研究围绕磁共振评估大肝癌介入治疗后的肿瘤活性而展开,现将有关结果进行全面梳理,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综述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式为回顾性分析法,梳理我院2017年5月~2020年7月的患者档案,共收集46例大肝癌患者,具体资料为: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54.25±2.17)岁;在治疗前,最小肿瘤直径为5.11cm,最大直径为8.53cm,平均直径为(6.47±0.36)cm。
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肿瘤直径、生长特性等均符合大肝癌诊断标准的患者;(2)患者体表症状均为:长期腹痛、极度销售、伴癌综合征较多(以发热、红细胞增多症、凝血机制异常为主)、肝功能失代偿;(3)患者及家属在我院接受治疗前,均已明确了解介入治疗的有关原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重症心血管疾病、血液代谢异常的患者;(2)存在全身免疫系统缺陷,脏器功能衰退较为严重、甚至衰竭的患者;(3)已经接受外科手术或DSA靶点射频消融疗法治疗的患者。
1.2研究方法简析
本研究筛选的46例大肝癌患者,均接受TACE经肝动脉灌注栓塞介入治疗法,现对此种治疗方式的全过程以及综合评定的难点进行阐述:
(1)治疗过程采用的主要设备为DSA平板大型C臂数字化剪影血管造影机,具体治疗内容为:①引导患者平躺,调整舒适度后,维持机体姿势不变;②在患者的腹股沟处铺设已经完成消毒的洞巾;③医护人员在确认穿刺位置后,由麻醉师在患者机体目标区域施加利多卡因,完成局部麻醉;④完成股动脉的穿刺及插管操作,实时注重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必须启动紧急预案;⑤沿着插管将导丝和导管渐次输送至治疗区域后,重点围绕患者的肝脏总动脉、肝固有动脉等处展开造影操作;如果患者的症状较为严重,或是上述两条动脉的造影无法探查病灶全貌,则在此基础上,还需对患者肝脏的左右动脉进行造影,目的在于确认是否存在已经染色但在前次治疗时并未发现的肿瘤病灶;⑥如果对四条动脉均完成造影检测操作,却仍然没有发现染色肿瘤,但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均一致认为患者肝脏出现病灶残留或复发的情况,则应进一步扩大造影检测范围,包含为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肋间动脉等。对此类肝脏之外的动脉行造影检测,目的在于查清癌细胞是否负复发甚至扩散。⑦具体的治疗过程为,根据患者病灶大小以及机体承受能力,精确控制药物剂量;最少用量选用5ml的超液化碘油(38%),与35mg吡柔比星充分混合后,对瘤体行栓塞治疗;最大剂量为20ml的超液化碘油(38%)与65mg的吡柔比星混合,同样针对病灶瘤体行栓塞治疗;完成上述操作后,还需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受肿瘤影响的肝脏及外部供血动脉,以“肿瘤染色”情况完全消失为分界线。⑧本研究选择的46项治疗案例,使用的造影剂均为碘克沙醇,浓度为300mg/ml,向患者机体注入的速度保持在每秒5ml左右[3]。
(2)有关磁共振评估检测的内容简析。本院的磁共振设备型号为GE Singna 3.1T磁共振,呈32通道体线。具体操作过程为:①患者接受TACE治疗的7~10天前,接受手术治疗后30~90天后(根据治疗前的病灶大小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如患者身体虚弱程度等),分别对患者肝脏进行磁共振平扫以及增强性检查。②进行常规性的磁共振平扫时,医护人员需要帮助患者保持仰卧平躺的姿势,自肛门处开始,向周围扩大平扫范围,务必包含双肾的下级以及膈顶处,否则容易遗漏肝脏的部分区域[4]。③待常规磁共振平扫检测完成后,应该立刻开展动态的增强性扫描。此过程必须借助高压注射器,将浓度达到0.5mmol的钆喷酸葡胺(Gd-DTPA,一种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至患者机体各组织的细胞外液内,经肾小球过滤后以原形排出的MR造影剂)经肘部静脉(可选择肘前或肘正中区域)注入患者体内,根据患者体重计算用量(每kg约0.2mmol),注入20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注入50s后,进行门脉期扫描;注入120s后,进行延迟器扫描。
2.结果
(1)本研究对经肝动脉灌注栓塞介入治疗法手术中对患者的DSA(血管狭窄程度金标准)以及手术后的多种ROI感兴趣区ADC测量值的检查过程中发现,共有105个ROI存在肿瘤染色现象,均为癌细胞残留或复发,具备一定的活性。其中,平均ADC测量值为(0.98±0.29)×10-3mm2/s;
(2)473个ROI不存在肿瘤染色现象,平均ADC值为(1.73±0.30)×10-3mm2/s。
采用SPSS23.1.3统计学软件对活性组ADC值与非活性组ADC值进行全面比对后,得出P值为0.001<0.05,判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于血管狭窄程度金标准,根据以上数据,研究组一致认为,ADC诊断肿瘤感兴趣区是否具有活性的敏感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特异性等具体值分比为90.23%、85.63%、98.25%以及98.25%。
(3)本研究选用的46个患者样本中,共发现8例典型病例,对其手术前后患者的ADC值进行比较,其中一例的结果为:
男性患者,入住我院治疗时年龄为67岁,乙肝史32年,肝硬化18年,AFP值为1030ng/ml,肝S6/7端肝癌。在接受治疗之前,其大肝癌肿瘤直径已达8.23cm,治疗后并未明显降低,其首次DSA结果显示,在第三、第七、第八、第十五感兴趣区均发现肿瘤染色现象;二次DSA显示第二~第五、第七~第十三、第十五感兴趣区均出现肿瘤染色情况,确定为癌细胞残留或者复发,均具有活性,经过治疗后,ADC值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张裕玲,王刚,张国安,等.磁共振评估大肝癌介入治疗后肿瘤活性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0,41(5):451-456.
[2]赵梦,徐兴华,王芳,等.DCE-MRI减影技术及DWI序列在原发性肝癌局部介入术后评估的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3):414-419.
[3]杨凡,陈小军,石海,等.磁共振ADC值逐步分析法对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疗效的预测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4):624-628.
[4]关闯.肝脏良恶性病变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的测定及其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73-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