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经验对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17期   作者:郑文娇
[导读] 双语经验一般被认为可以促进儿童的元语言意识发展,但以方言-普通话双语儿童为
        郑文娇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提 要:双语经验一般被认为可以促进儿童的元语言意识发展,但以方言-普通话双语儿童为对象的研究发现,方言-普通话双语经验能在元语言意识的不同层面产生不同的双语效应,即与普通话单语者相比,方言-普通话双语儿童在元语言意识的某些层面会出现优势,但在另外一些层面却出现劣势。方言儿童为双语儿童词界意识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方言经验;双语儿童;元语言意识;句法意识
        前 言:近年来,许多相关研究表明,普通话的双语体验有助于发展普通话双语儿童(以下简称方言儿童)的替代能力,但也影响到他们。语音与词汇意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如何充分理解双语对多语种意识发展的影响语法和词汇的一般意义,而语法意义则涉及句子结构、规则、逻辑和语法的感知和操作。不能简单地说是对等的,因此,有必要对语法意识进行维度分析。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扩展,为元语言意识发展中双语现象的发现和解释提供了更全面的证据。
1 慨况
        (1)句法意识(syntactic awareness)是一种重要的元语言意识,指个体反思句子内在语法结构的能力。句法意识的发展反映了个体从注意语言的语义特征到注意语言的结构特征的发展变化。国外关于句法意识发展的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句法意识的发展起点和发展过程,近10多年的研究则对不同群体儿童句法意识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些研究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和阅读水平低的儿童的句法意识的发展显著落后于正常儿童句法意识的发展。这意味着句法意识可能是阅读障碍或阅读水平低的原因之一。关于句法意识发展的已有研究,主要以印欧语系为对象,以亚洲语言为对象的相关研究很少。而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中包括语法上的差异,从学习西方语言儿童身上发现的句法意识发展的结果能否推广到形态和语法都有差异的汉语儿童身上,还有待研究证实。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不仅形态不同于英语等拼音文字,而且句法特点也不同于英语。汉语的句法和语义区分不是很清楚,它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汉语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句法结构。不同语言在句法特征上的差异可能影响儿童句法意识的发展。因此,对学习不同语言尤其是不同语系语言儿童的句法意识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其次,以往研究对于儿童错误更正反应中所包含的发展机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些研究虽然探查了句法意识的发展,但发展机制问题仍然不清楚。第三,对于儿童对不同句法规则的句法意识的发展是否同步也少有研究。
        (2)双语经验对儿童语言认知发展的促进效应,自此以后大量研究开始围绕双语的认知效应展开。元语言意识因为涉及语言的行为控制和认知反思过程,在认知研究领域中倍受关注。因为元语言意识包含语音意识、词汇意识和句法意识等多个维度,在讨论元语言意识发展中的双语效应时,研究人员一般会在其中选取一个或多个维度作为探测窗口。在这些研究中,句法意识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因为句法是语言的核心,其习得过程涉及多种语言能力(比如,词汇知识和语素知识)与认知功能。在既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曾经在句法意识的定义和测量范式方面存在分歧。一些学者将句法意识表述为句法知识,即对句子的形式结构、规则、逻辑和共现关系等的陈述性总结;另外一些学者则将句法意识表述为句法能力,即对句子形式错误的感知和判定。基于对句法意识理解的不同,学者们所采用的句法意识测量范式也不相同,比如“对违反规则的陈述”、“句子恰当评判”以及“言语中的自我纠正”等。另外,双语是一个多维度现象,在双语者的筛选上,不同研究者使用的标准也不相同。因此,在讨论句法意识发展中的双语效应时,各种研究结果一度因为测量方式和被试选取的不同而出现了相互间无法比较的情况。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句法意识分成两个层面:句法知识与句法能力。他们认为,句法意识是一种高级的语言认知行为,是脱离语言的交际功能对句子的形式表征进行的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需要具备可供陈述的句法知识对句子形式进行分析,还需具备能对注意力资源进行分配的句法能力以便将句子形式与其所承载的交际功能(语义信息)相分离。此外,个体在完成不同的句法意识任务时对句法知识和句法能力的依赖也存在不同,比如在“对违反规则的陈述”时个体主要依赖句法知识,但在“句子恰当评判”时个体则主要依赖句法能力。可见,对句法意识的测量应该在句法知识和句法能力两个层面上分开进行。为此,按照陈述性知识和注意资源在语言行为中的分配规律重新设计了一项句法意识测试实验,用以对句法知识和句法能力进行独立测量。另外,在双语者的筛选上,他们采用了阈限假设的标准,依据双语的相对通达能力对双语者进行了划分:能同等熟练通达两种语言的双语者被定义为平衡双语者,只能熟练通达一种语言的双语者则被定义为非平衡双语者。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在平衡双语儿童的句法意识测量中发现了双语促进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只会发生在句法能力层面,而不会发生在句法知识层面。据此,他们认为只有熟练而平衡的双语经验(除非特别说明,以下简称双语经验)才可能促进儿童的句法意识发展,且这种促进效应只会发生在句法能力层面,不会发生在句法知识层面。
2 方言经验对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的影响分析
        双语在普通话儿童指代任意性意识方面的优势只出现在学前阶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的语言教学,这种优势开始消失。在语言边界意识方面,存在着明显但消极的双语效应,即从第三年开始,方言和普通话儿童的语言边界意识明显低于单语儿童。这两个结果都表明,如果没有文方言字经验,对使用方言/普通话双语儿童的专断性的认识在学前阶段会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这种作用会随着文字的学习而消失。方言经验的作用,在三年级出现负面效应,由于方言经验的影响,儿童语音意识的发展相对滞后,间接影响了汉字的阅读能力,最终导致了词界意识发展的滞后。
        (1)在所谓的任意指代中,方言经验会影响指代的任意性,双语儿童比普通话儿童更灵活地改变和替换他们的对象名,这表明早期语言学习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我们必须忽视词语与所指代意义之间的俗成关系,而有选择地关注词语和意义。然而,以往的双语元认知研究表明,创造双语能力与双语元认知密切相关。如果一种语言使用双语,必须消除对另一种语言的干扰。语言转换和双语儿童的控制可以通过中断干预来控制目标语言的注意控制能力大于单语儿童同样,两种语言的早期使用促进了双语儿童普通话监督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在承担替代性工作中占有优势。此外,方言经验有助于将双语普通话儿童的语言特征和概念信息从结构上分离出来,使他们更容易专注于语言本身。
        (2)方言经验对词世界意识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词界判断任务中,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倾向于扩大词的边界,往往将短语甚至整句话作为词来判断。这表明,未受过读写教育的学龄前儿童对单词的概念非常模糊。学龄前方言普通话双语儿童与普通话单语儿童在词边界判断上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儿童词汇边界意识的萌发依赖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获得。接受正规识字教育的儿童在世界意识任务中的表现呈现出发展趋势。这一现象表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对儿童词汇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构词法帮助儿童记忆汉字、扩大词汇量,对儿童词汇意识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词汇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虚词的判断,需要一定的阅读经验和词汇知识的积累。
        本文是对方言儿童汉语词汇意识发展的初步探索。普通话双语经验一方面能促进方言、普通话双语儿童( 以下简称方言儿童) 词汇替代能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却影响他们语音意识和词界意识的发展。这为如何全面完整地理解元语言意识发展中的双语效应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这类研究的发现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显而易见的是,语音意识和词汇意识( 词汇替代能力,词界意识) 只涉及对语音单位和词义单位的感知和操作,而句法意识则涉及对句子的形式结构、规 则、逻辑和共现关系的感知与操作,这三者间不能进行简单的等同。因此,有必要从句法意识的维度对既往的发现进行拓展,以便为元语言意识发展中双语效应的揭示与解读提供更为全面的证据。
参考文献:
[1]吴建.方言经验对儿童句法意识发展[D].2018.24(4):560-567.
[2]李浩.浅析方言经验对儿童词意识发展的影响[J].2008,59(4):390-4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