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阶段人文素养能力提升的新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1期   作者:曾 静
[导读] 近年来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下,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提升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专家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曾 静
        西安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近年来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下,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提升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专家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医患关系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培养未来的好医生,为今后成为合格医务工作者,也提出新的挑战。
        我国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然而这其中为数不少的毕业生在人文素养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尚未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品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绝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问题,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对其有深刻的反思和正确的认识。本文重点对当前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新思考,旨在为今后临床教学工作的实施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1.现阶段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教学阶段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不足:
1.1当前的医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没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多数的实习见习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本科教学任务,按照实习大纲要求轮转科室,完成实习手册,对医学人文内涵缺少理性认知。
1.2医学生在实践教学阶段缺乏医学人文渗透教育,临床带教老师在人文课程教学方面,受到多方因素影响以及自身忙于临床诊疗工作,不能够很好的将医学知识与人文素养能力培养进行有效融合。
1.3现行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基本沿袭“三阶段式”教育,学生在经过前三年的医学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后,第4-5年进入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传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受实习基地建设水平、医疗内涵以及带教教师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毕业时的人文素养能力还是比较薄弱。
        1.4目前临床进行实践教学的学生,医学人文能力普遍停留在较低的理论水平上,对于人文素养更深层次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知。基于我国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重知识、轻人文的倾向,强调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1]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偏少,比例仅占医学教育课程的8%左右,医学人文关怀缺乏具体的理论框架,基本以课堂灌输为主,教学手段单一,甚至流于形式。
   2.新形势下提高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新思考
   2.1加强对临床教师人文素养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临床教师作为学生临床实践阶段学习的重要引导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具备优秀的人文品德,熟练掌握医学人文内涵的呈现方法,实现教师对学生素质的“潜移默化”。临床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医学院校要积极组织教学督导定期对临床教师的能力水平进行考核,将人文素养纳入到考核指标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2.2 临床教师要在全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加强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使学生在进行各项操作中认识到服务对象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人,而并不是单纯的疾病;不仅要为患者解决生理上的病痛,还应当思考和帮助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问题。

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过程也会促进医患之间的教学配合。
   2.3临床实践阶段,带教老师要特别注重将中国传统医德作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传统医德的仁爱观念提倡为患者施以“仁术”,从患者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救助患者。给学生强调患者具有特殊性,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会出现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由于疾病本身涉及到患者的隐私,使得多数的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有抗拒心理。医疗人员不仅要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关注,同时还要照顾到患者的心理,这样才能够使医患的关系更加和谐。将中国优秀的传统医德应用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不仅能够使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更加丰满,也能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2.4注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要贯穿于整个本科培养过程。[2]医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应将医学、伦理学、法律法规、医患沟通作为教育内容,开设医学人文系列教育活动;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通过分析案例,医、患“角色互换”,引导学生体验患者的切身感受。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运用医学伦理学中的救死扶伤、忠于职守、尊重原则和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互尊互学、团结协作的基本诊疗规范,让学生深刻领悟医学职业的人道性、职业性、神圣性,帮助学生构建高尚的人文素养能力。
2.5 培育合格的医学人才,注重学生价值导向和人文高度,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鼓励学生坚持多读课外书,特别是哲学、中外文学名著等人文社科类书籍,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始终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多种有效的教育形式,使之充分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和各门课程之中,[4]在潜移默化和点滴熏陶中塑造学生“以病人为中心”“大医精诚”的高尚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3.结语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服务要遵循科学原则和人文原则,只有实践了这两个原则才是好医生,才是正确理解和体现了医学的真谛。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党确立的伟大目标,[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未来医学教育的目标,既要求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将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疗,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入脑入心真正践行医者的仁心仁术。
                            参考文献
[1]田玉姣,左宪宏.在妇产科护理学实训中渗入人文素养的探索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9:179-180.  
[2]韩小玲,尹金宝,韩创,等.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医学人才培养 水平教育教学论坛[J].2017,29:94-95.
[3]刘晨,亓来华.对于进一步细化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初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22-24.
[4]邸大琳,鞠吉雨,王丽娜,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移动 PBL”教学在医学留学生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0:73-74.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8-06-15)[20190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