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伟
大庆市二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461
【摘要】目的:分析血管介入治疗方法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间收治的75例中晚期肿瘤患者,对患者实施血管介入治疗,分别在治疗后7天、治疗后30天测量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并经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治疗7天后,本组患者的FIB、D-D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升高(P<0.05),PLT、APT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在治疗30天后,检测结果显示FIB、D-D、PLT、APT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血管介入治疗在短期内会影响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但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介入治疗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下降,因此建议当中晚期肿瘤患者在接受血管介入治疗后,短期内应检测凝血功能指标,这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中晚期肿瘤患者;血管介入治疗;凝血功能
前言:肿瘤是造成人口死亡的重要因素,目前大部分肿瘤在疾病早起无特异性表现,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切确诊后已经发展至中晚期,甚至丧失手术治疗机会,虽然放疗、化疗等方法可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是往往会因为患者耐受性而中断治疗。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血管介入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方法,可使药物直达病灶,减少药物对其他器官的影响,并阻断肿瘤细胞的供血血管,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广泛。但就目前而言,肿瘤患者在血管介入治疗期间,其凝血功能异常变化已经成为制约该治疗方法推广的重要因素,现为进一步分析血管介入治疗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于我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间收治的75例中晚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间收治的75例中晚期肿瘤患者,包括男46例,女29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61.53±4.19)岁,包括肝癌患者35例、肺癌患者40例。
本次研究符合医院伦理的相关标准,纳入标准为:(1)患者入院后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且肿瘤分期结果为Ⅲ-Ⅳ期;(2)患者对血管介入治疗的耐受性良好,并在治疗后可积极接受凝血功能指标检测;(3)年龄大于18周岁。排除标准为:(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2)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差或各种原因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3)精神类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结合《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应用原则-中国肿瘤介入专家共识》[1]等权威资料确定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方案,其中肝癌患者用碘化油与明胶海绵颗粒,肺癌患者则根据肿瘤血供情况选择栓塞治疗、明胶海绵颗粒治疗或非栓塞治疗等。
1.2.2研究方法
分别在患者血管介入治疗后7天、治疗后30天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检测项目包括:FIB(纤维蛋白原)、D-D(D-D二聚体)、PLT(血小板)、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软件检测本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数据,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用t值检验差异,当P<0.05时认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治疗后7天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在患者血管介入治疗7天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FIB、D-D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升高(P<0.05),PLT、APT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相关资料见表1。
表 1 治疗7天后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2.2治疗30天后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在血管介入治疗30天后,发现本组患者的FIB、D-D、PLT、APT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 2 治疗30天后的凝血功能对比结果()
3.讨论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居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其中肝癌、肺癌等肿瘤的早起症状不明显,因此在确诊时往往已经进展至中晚期,这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此类患者错过手术治疗契机,且对化疗的依从性差,血管介入治疗成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目前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其相关技术手段逐渐成熟,成为治疗恶性肿瘤常见方法。
但是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而言,肿瘤影响了人体正常器官功能,所以很多患者入院时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凝血异常情况,结合本文回顾性分析的研究结果可发现,患者的FIB与D-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这是影响血管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本文在针对中晚期血管介入治疗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后,结果显示本组患者在治疗7天后,患者的FIB、D-D水平显著上升,而PLT、APTT水平显著下降,数据差异显著(P<0.05);而在治疗30天后,患者的FIB、D-D、PLT、APT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证明此时患者凝血功能已经恢复至治疗前水平。
现代研究认为,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现为:(1)肿瘤细胞本身会分泌TF(组织因子)、CP(癌促凝剂)等促凝物质,其中组织因子会与凝血因子之间形成复合物并激活凝血因子,之后启动凝血途径,并促进凝血的出现最终加快血栓形成[2];而癌促凝剂不需要凝血因子的参与并直接启动凝血系统,通过强化内皮下胶原纤维与促进血小板之间的粘附,加快血小板的聚集,随着高凝状态的出现,最终造成患者出现血栓。(2)肿瘤细胞与止凝血因子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的影响,如在肿瘤细胞的作用下可增强与单核-巨噬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活化血小板,并激活凝血因子。除此之外,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因为身体机能下降而影响机体运动能力,长期卧床下人体正常血运发生变化,并且早起的抗癌药物治疗、化疗等也会破坏原本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之间的平衡作用,引发凝血功能障碍问题。结合本文的研究数据可发现,患者在血管介入治疗后,其凝血功能发生变化,这是因为FIB在凝血期间能转变为纤维蛋白,受纤溶系统影响,导致纤溶酶降解并形成不同聚体;在这个过程中,D-D作为最终产物,其指标变化体现了凝血与纤溶变化情况,因此患者在治疗后的D-D与FIB水平会进一步升高。而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作为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会随着人体凝血功能异常而出现指标下降的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患者身体机能的改善,凝血功能异常情况可得到进一步缓解。
综上所述,在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管介入治疗期间,早起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下降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凝血功能会逐渐改善,因此建议对接受介入治疗患者做凝血功能检测,保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胡大勇,丁乐,黄文琴,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02):55-57+64.
[2]任利,尚国涛,杨琳,等.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和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06):1004-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