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眼病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1期   作者:王凌雪
[导读]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干预针对糖尿病性眼病患者临床应用的效果
        王凌雪
        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眼科医院 ,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摘要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干预针对糖尿病性眼病患者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性眼病患者共计140例,根据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前后划分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添加优质护理项目,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焦虑情绪情况,同时调查术后的客观满意度,探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 通过研究对比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同时,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患者在术前焦虑情绪的整体水平上较低,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糖尿病性眼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减轻术前焦虑的负面影响,对于促进康复、缓解护患矛盾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糖尿病性眼病患者;焦虑情绪控制
        糖尿病性眼病属于常见糖尿病并发症类型,该病症的出现与患者糖代谢水平紊乱密切相关。随着近些年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也发现该类型病症与眼底病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于后期护理的要求较高。临床治疗糖尿病性眼病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的模式,该治疗模式是基于威胁性应激源来实施治疗,很容易在术前给患者带来心理方面的压力与负担,不利于患者治疗依从度的提升,同时也存在影响预后表现的风险。本次研究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优质护理干预,特别针对术前焦虑情绪进行了引导,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汇报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次研究选取了院内糖尿病性眼病患者共计14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3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为51.32±4.82,对照组患者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5例,平均年龄为51.73±4.79,分别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良好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对两组患者实施入院后区分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原基础添加优质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⑴健康教育
        结合糖尿病性眼病患者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工作,引导患者深入了解病症的诱发因素以及治疗关键定,为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血糖控制方案创造条件。
        ⑵饮食干预
        实施饮食科学干预,主要包括引导患者做好饮食讲解与重要性分析,积极发挥饮食控制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结合患者的病情情况,做好科学饮食结构表的构建。
        ⑶心理干预
        针对糖尿病性眼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一方面需要护理人员做好相关手术内容的分析与介绍,做到耐心听取患者的要求与想法,同时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度。另外一个方面,还需要指导患者实施正常的体位训练与调整,以此来降低患者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有助于降低焦虑情绪的问题。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爱好,播放一些音乐进行辅助治疗,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满足手术治疗要求,确保手术顺利。
1.3 检测标准
        在完成相关护理工作后,对两组患者实施区分评价。以100分为满分,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综合调查,得分90~100分视为非常满意,得分80~90分视为满意,低于80分不满意。对两组患者焦虑情绪情况进行评价,选择焦虑自评量表进行入院后、手术前焦虑状态评价,共20条目,得分1~4分,得分越高,患者焦虑程度越高,如低于50分视为无焦虑表现,50~59分视为轻度焦虑,60~69视为中度焦虑,高于70分视为重度焦虑。得分越高,患者出现焦虑的风险越大,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工作,过程中计量材料采取t进行检验,以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客观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0%,对照组为80%,差异明显(P<0.05)。
表一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2.2两组患者入院前,手术前焦虑情况对比
        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前焦虑评分,观察组得分为53.87±4.56,对照组为53.42±4.72,差异较小(P>0.05),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焦虑情况,观察组得分为49.82±4.23,对照组评分为64.83±4.56,差异显著(P<0.05)。
表二 两组患者入院前,手术前焦虑情况对比

3讨论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居于全球首位,由于糖尿病会引发视网膜病变,同时也会导致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所以糖尿病性眼病患者的数量与糖尿病患者数量近些年来都具有上升的态势。
        根据相关研究证实,心理因素在糖尿病性眼病患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该病症的治疗难度高,治疗周期较长,患者长期处于病情压力当中,容易出现心理与生理长期应激的表现,导致焦虑情绪引发血糖波动,造成交感张力提升,极易引发血管病变问题。在本次研究中,针对糖尿病性眼病患者采取了优质护理干预模式,相比于传统护理模式更关注患者的心理护理。从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前焦虑评分情况,观察组得分较低(P<0.05)。由此可见,针对糖尿病性眼病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建议推广使用该技术。
参考文献:
[1]刘雪梅.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眼病患者术前焦虑情绪、调节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12):138-140.
[2]徐娟.探析心理护理对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5):116-117.
[3]孙爱武.术前访视对缓解女性肿瘤病人术前焦虑情绪的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37(01):39-41.
[4]李瑾.舒适护理对子宫切除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7):96-97.
[5]龚婵英.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眼病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7(01):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