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人群的心理应对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1期   作者:王新 姜云生 盛风 王肃
[导读] 摘要:在我们已经抚平SARS冠状病毒带来的伤痛时,新型冠状病毒势如洪水的来袭令我们猝不及防。在这场抗击疫情的防控阻击战中,每个人都可能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一线的医护人员面对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很多孩子因为学习模式改变而造成焦虑;老年人免疫力普遍较低,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身心反应等
        王新 姜云生 盛风 王肃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 天津  300000
        摘要:在我们已经抚平SARS冠状病毒带来的伤痛时,新型冠状病毒势如洪水的来袭令我们猝不及防。在这场抗击疫情的防控阻击战中,每个人都可能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一线的医护人员面对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很多孩子因为学习模式改变而造成焦虑;老年人免疫力普遍较低,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身心反应等。本文将讨论不同人群如何调节心理压力来应对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狙击战。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问题;焦虑
1.引言
        2020年伊始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正当人们喜气洋洋地准备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团聚,一场超越人类认知经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粗暴地打断了人们回家团年的脚步。这场疫情犹如从天而降的暴徒,让14亿人的心情从回家团聚的喜悦与期待跌落到恐慌与绝望的深谷,从轻快奔忙的生活状态转变为困守在家的焦灼与压抑。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之间从繁华的街
区消失,独留空旷街道中挂着的节日灯笼、彩灯在风中寥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特别要求加强人文关怀、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各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决策,全面部署和动员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采取了有力措施。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克服恐慌情绪?这个时期除了防护措施还应该增强人体免疫力:免疫系统在正常状态下处于平衡态,在外界应激状态下机体主要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它帮助机体调动起能量抵抗疾病、应对压力。但是如果长期分泌过多,会导致血压、血糖上升,使人变得没有食欲,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表现,然后免疫功能就开始下降,机体将变得更容易感染疾病。所以抵抗新冠肺炎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减轻恐慌心理,增强免疫力。
1.疑似及确诊患者
        在当前疫情下,有些人因疫区旅居史或发热患者接触史等而隔离,有些人出现疑似症状而隔离,还有些人已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而进行隔离治疗。有些患者正是这样一步步从疑似到隔离到确诊,他们在这期间不仅经受着躯体病痛的折磨,同时还承担着巨大的心理痛苦。
2.1 疑似患者
        疑似意味着隔离,也意味着与他人的接触受到限制。我们人类天生就拥有一种交往的渴望,希望隶属于某些群体、被别人接纳、成为各种人际网络的一份子,当我们被隔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孤独、无助、压抑、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反应。[1]另外,疑似患者隔离时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有:紧张恐惧、无能为力感、自责和后悔感,有人还会感觉到心慌,胸闷气短,头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睡眠也会受到明显影响,白天精力下降。这些症状增加了疑似患者心理的不确定感。那么面对疫情,疑似患者人群可以做什么?
        首先,在疫情大面积爆发的情况下,我们对其要有正确的认知。我们应该通过官方的、正式且权威的渠道去全面了解肺炎的有关信息,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这有助于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稳定。对于疾病信息的了解,并不是越多越好。承载过多负面的信息,不仅对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而且还会对人产生消极影响。其次,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积极地改变认知,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相信科学,相信此前的成功经验。根据专家和政府的建议采取必要应对措施,正常居家生活,做我们能做到的,对于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就安心的放下。此外,尽量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每人都需要有生活目标,这样才会有存在感与价值感。虽然进行隔离,但是仍需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尽可能给生活制定一些 “抓手”,比如每天早上8点吃早饭或下午15点做10分钟运动。这些生活中的小秩序能够帮助我们面对绝大多数失控的情绪。[2]
2.2 确诊患者
        当突然得知自己身患重病时,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呢?首先,人们往往不能接受自己已被感染的事实,会茫然失措,出现丧失感、无助感。患者通常会否认自己患病,怀疑医生的诊断。被确诊后,特别担心自己病情加重, 进ICU,甚至面临死亡。
        确诊患者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和情绪作对抗,而是要把无助、失望、不满等负面情绪及时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或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懦弱。我们在避免交叉感染的前提下可以与家人视频,与病友互助,也可以和医护人员相互支持、打气!不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我们都是有可为的,关注当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有限的生活目标,积极配合治疗,保证足够的营养、精神,维持各个身体系统的功能。心理上积极乐观地对待疾病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想法和信念对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强的暗示作用,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身体更有力地对抗病毒。[1]
3 医护人员
        新冠肺炎(COVID-19)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染,且传染性极强。近距离接触病毒、防护设备供应不及时等因素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挑战。持续的高度紧张状态工作,长时间穿防护服闷,护目镜之下失误模糊等因素对医护人员带来了不适及不安全感;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限制了线下的人际互动,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娱乐放松方式,个体自我调适能力下降。[5]他们不仅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及心理压力,而且直接与新冠肺炎患者接触,存在着被感染的风险。因此其负面心理特征很显著,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头晕、胸闷、失眠等,严重会表现为少言少语、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其中女性为高发人群。[3]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心理压力大会导致服务质量变差、患者满意度降低,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还容易引起医患纠纷。[4]
        因此医护人员首先要做的是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学会自我调节,很多时候医护人员也会产生自己无法承受的一些情绪和压力,我们要允许自己悲伤、难过,允许自己去哭泣。

医护人员也不是钢铁,都是普通的人,要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如果到了自己克服不了的时候,就要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是正常的应激状态下的一个反应,所以说我们不需要去过多的在乎这些;其次就是一定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失败,患者很多时候的治疗和愈后很多时候都不是由医护人员来决定的,很多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在里面,所以说这个时候,不能说没有帮助到别人而产生这种自责自罪感。另外可以在空闲时间获得同伴间的支持,就是我们有共同经历的一些医护人员,可以坐在一起大家去相互交谈,倾吐心声,这样也有利于去宣泄不良情绪。同时,单位要加强精神鼓舞及人文关怀、加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的专业培训、科学做好轮班制的安排等。[5]
4 普通群众
        在防控疫情大局下,怎样更好地舒缓或者解决民众出现的心理问题,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
4.1 学生及家长
        中小学生作为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特殊群体,是危机事件中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易感人群。中小学普遍延迟开学,线下各种教育学习与课后培训课暂停,线下交往、社会休闲活动基本停止,中小学生几乎整天都宅在家里,刷着网络上充斥的各种疫情真相与谣言。他们的生活出现巨大的变化,容易产生心理适应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他们从周围的成年人身上看到的样子,家长的焦虑、慌乱情绪会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到莫名的紧张与担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不管是与家长、同学的交流,还是从电视、自媒体得到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认识,让他们对身体的感觉与变化更加关注,甚至怀疑自己有没有发烧,咳嗽几声是不是表示已经得病,对可能直接或间接传染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生恐惧或担忧的情绪。此外,学生延迟开学,要求“停课不停学”普遍开设了“互联网+教育”、直播课等线上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突然转变的学习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出现慌乱、抵触等情绪。尤其对于即将参加中考和高考的同学,处于即将升学的关键阶段,自己在家复习,缺乏备考的气氛,担心自己的懈怠,对接下来的备考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和深深的无力感。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危机之下,老师与家长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者与保护者,应当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防护,更应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教给他们面对疫情的正确应对方式,引导学生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状态,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保持乐观、坚强、自信、独立思考的心理素质与生活状态。
        这段时间是营造和谐亲子关系的一个特殊契机,家长除了提醒孩子做好疫情自我防护以及督促学习之外,更要给孩子空间,尊重和接纳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些微笑,多给予拥抱,营造积极温暖的家庭氛围,和孩子一道做好家庭防护,给孩子足够的滋养,让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习是当前特殊时期最易进行的有益活动,可以设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汲取知识的营养。对于即将参加中考和高考的学生来说,按照学校要求,利用网络平台,像平时上课一样,按课表准时听课、记笔记,课后认真消化掌握知识点。利用班级微信群进行打卡学习,及时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及时获取科任老师发布的相关学习资料,按时按质,有节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6]
4.2 老年人
        疫情来袭,老年人安全感下降,更易出现恐慌情绪:担心家人或自己是否会患病,整日惴惴不安;反复给家人打电话,确认每个人的安全。空巢老人会担心孩子旅途危险,生活困难等。由于自觉自我照顾能力下降,加之疫情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老年人对外界刺激会更敏感,他们的身体在紧张时会释放大量压力信号如血压升高、心慌、憋气、气喘、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还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腹胀、浑身乏力、腰背酸胀等不适。因此,作为家人应该帮助老人合理摄取外界信息,建立对疾病的客观认识,建立抗“疫”信心,不传播和轻信非官方渠道的疫情信息,避免盲目乐观或过度恐慌。家人尝试鼓励长辈表达出担忧,给予认可。利用假期或在家办公的空暇时间,多陪伴长辈,也可以缓解其孤独感。对于独居、空巢老人,家人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等与其保持交流,互相关爱和鼓励。利用室内活动时间,整理老照片,和家人讲讲生活经历,共同回忆美好的时光。也可以培养新的爱好,如书法、绘画等,让晚年生活更丰富。疫情期间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且仍然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安排睡眠和就餐时间;此外,要合理管理慢性疾病,尤其是患有多种慢性躯体疾病的长辈,坚持服药和监测,决不能松懈,保证其身体健康。[7]
5 总结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们要科学认识,从正规渠道了解疫情和相关防护知识信息。不要因为日益频繁的报道就认为这个病有多么可怕,要知道疾病的实际严重程度不会因报道的频繁而加重,频繁的报道旨在能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没有必要因此产生过度恐慌。把恐慌转变为认真、科学、适度的个人防护,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避免到人多的地方。[8]出现症状及时处理,排除疑虑。疫情流行时,人们经常会感到自己孤立无援。这时建议多与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同时这也是一段难得的家人相守的时光,充分享受家庭的温暖,彼此支持合作,将有助于共渡难关。要积极地看待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积极意义,并积极行动起来,该学习就学习,该工作就工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注意放松自己,注意休闲和娱乐。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注意良好的饮食,保证睡眠。


参 考 文 献
[1]周书喆,黄薛冰,钱英,等.新冠肺炎患者的常见心理冲突及应对策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3):248-250.
[2]黄韩宇,陈超,司天梅.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心理自助[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3):251-253.
[3]张春艳,彭小贝,张磊,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驰援武汉一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5):7-9.
[4]邓蓉,陈芳,刘珊珊,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3):256-261.
[5]曾婷,谌冬娣,李朝波,等.新冠肺炎医学观察场所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20,31(5):325-327.
[6]刘泽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心理防护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8:75-77.
[7]蒲城城,王华丽.新冠肺炎流行期老年人的常见心理反应及应对策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34(3):257-258.
[8]常蕾,黄薛冰,赵梦婕,等.新冠肺炎流行期针对大众心理健康的建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34(3):282-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