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滔 蒋婷婷
简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省简阳市641400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在本院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分离的105株CRE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以及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 LIS系统和WHONET软件统计细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105株CRE,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44株,41.90%),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35株,33.33%),检出病区主要为重症医学科(39株,37.14%),105株CRE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替加环素耐药率最低,合计为1.90%。结论CRE菌耐药性高,应加强对CRE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关键词: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分布;耐药性;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出现耐药情况,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中CRE的检出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1],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来说,CRE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对CRE的耐药性监测,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和控制CRE的传播[2],对于医院感染防控和临床治疗是很有必要的。为了解我院CRE分布情况和耐药性, 为院感防控及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所检出的105株CRE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分离的105株对任意一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 剔除重复菌株。
1.2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英国Oxoid纸片进行复核,药敏结果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进行判定。
1.3 统计分析
采用瑞美LIS系统和WHONET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菌株基本情况
105株CRE,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44株,41.90%),其次是阴沟肠杆菌(28株,26.67%),大肠埃希菌(18株,17.14%),产酸克雷伯菌(9株,7.62%),弗氏柠檬酸杆菌(6株,5.71%)。患者年龄分布差距较大,<45岁(17株,16.19%),>45岁(88株,83.81%)。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35株,33.33%),其次为尿液(27株,25.71%),血液(20株,19.05%),分泌物(14株,13.33%),穿刺引流液(9株,8.57%)。检出病区主要为重症医学科(39株,37.14%),其次为神经外科(19株,18.10%),骨科(14株,13.33%),肾内科(8株,7.62%),呼吸科(7株,6.67%),普外科(6株,5.71%),泌尿外科(4株,3.81%),其他科室(8株,7.62%)。
2.2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105株CRE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替加环素耐药率最低,合计为1.90%。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为3.57%-84.09%。对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不同病原菌的耐药性也存在一定差异, 为44.44%-100%和55.56%-100%。详见表1。
3.讨论
肠杆菌科细菌在临床感染中的分离率较高,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已成为临床上对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常用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碳青霉烯类药物的长期使用,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渐上升。
本研究中的CRE菌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其次为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可能是由于痰液的送检率高,肺炎克雷伯菌为痰液的主要病原菌,而克雷伯菌常定植于人体的皮肤、鼻咽以及肠道等处,可引起外源性和内源性的感染[3]。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其次为尿液和血液,这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4][5],这可能与我院标本的送检比例和肠杆菌科细菌致病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分布科室主要为重症医学科,其次为神经外科和骨科,或与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有抗菌药物使用史,外伤史,且患者常接受气管插管、导尿管、手术等各种侵袭性操作等有相关性。
药敏结果显示,CRE对于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率,仅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1.90%,CRE不同病原菌的耐药率也有一定差异。 CRE的耐药机制主要为产碳青霉烯酶、膜孔蛋白缺失或突变、高产头孢菌素酶、外排泵的过度表达等[6]。其中产碳青霉烯酶是主要耐药机制,碳青霉烯酶基因常位于质粒上,可在不同种属细菌之间传播[7], 从而造成CRE的广泛传播。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增强医院感染的监管,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和环境消毒,尽量减少CRE的定植,预防CRE感染的爆发。当CRE感染时,建议联合用药治疗,尤其是在严重感染中,以增加病人接受至少一种有效药物的可能性[8]。
[1]张嫘,董爱英,汪亚斯,付玉冰,黄军祉,邢欢,王娜.2013—2017年临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43(05):553-557.
[2]张艳君,秦琴,李虎,马秀珍,陈志强,邓安梅,黄怡.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特点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02):245-247.
[3]陈东科,孙长贵.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33.
[4]郝秀春,黄婷,杨桦,林观寿,古广宏.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16):190-192.
[5]佘亚辉,韩媛媛,柴杰,荣令.203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基因型分析[J].安徽医药,2020,24(05):885-888.
[6]陈慧君,朱齐兵,叶丽君,喻长法,叶发青.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药,2020,15(06):953-956.
[7]陆书华,李晓哲,刘凌云,金呈强,戈宁宁,董海新.山东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临床感染特征及耐药基因分析[J].检验医学,2020,35(08):757-762.
[8]Antequera M, A; Sáez B, C; Ciudad S, M; Barrios B, A; Epidemiology, treatment and mortality in infection by carbapene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retrospective study[J]. Rev Chilena Infectol.2020 Jun ;37(3) :29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