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疾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及干预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9期   作者:李敬芳
[导读] 目的:进行两组实验的研究,探究患者的心理状态会不会影响内科患者的治疗效果
        李敬芳
        廊坊城南医院,河北省 廊坊市 065000
        【摘 要】目的:进行两组实验的研究,探究患者的心理状态会不会影响内科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了阐明情绪和心理状态对内科患者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我们在两项研究中分别测试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否能影响内科患者疾病的恢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到2019年8月之间接受治疗的600例内科患者,将他们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是对照组,一组是实验组,进行对比实验。对照组进行正常的治疗程序,实验组首先进行心理干预,然后在心理疏导之后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心理干预之后的治疗中发现,比对照组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表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疾病的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先进行心理干预,然后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让患者对之后的治疗有更好的接受性,从而有助于疾病治疗。
        【关键词】情绪;心理状态;内科疾病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一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对身体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尤其是当代经济迅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身体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心理健康提上了人们的日程。他们注意到,那些平时生活中知足常乐,不容易发脾气的人有着更好的身体状态,相反,脾气暴躁,郁郁寡欢的人则体弱多病[2]。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现象,希望通过实验探究,证明情绪及心理状态与疾病恢复的关系,为人们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随机选取的600例患者中,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一组300人。其中,第一组作为对照组,第二组为实验组。第一组中,有169位女性患者,131位男性患者,这些患者年龄在25-80岁之间,平均年龄64±2.5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24位,消化系统患者98位,泌尿系统患者78位;在实验组300位患者中,男性患者145位,女性患者155位,年龄在24-84岁之间,平均年龄62±2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45位,消化系统患者78位,泌尿系统患者77位。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发现性别、年龄及患病原因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运用正常的治疗程序,医生给予治疗并进行治疗,然后过一段时间到医院复查。
        实验组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上的干预,让患者的情绪产生变化,并让护士进行对患者的关心,让患者能够说出来他们此时的感受,鼓励患者进行积极的情绪表达。研究表明,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及积极的心理状况,能够促进内科患者的身体恢复[3]。所以治疗人员在进行情绪干预的同时,要进行对患者的心理疏导,让她们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以促进疾病的恢复。

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干预,由于许多患者所患的疾病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治疗,治疗人员就需要根据患者疾病的情况而加重监测干预,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的各种生命体征,对调整治疗方案以及药物的用量有指导意义;做好家庭访视各种,针对患者的情况较为稳定的情况,可以出院在家进行后期的恢复以及治疗,例如高血压患者,当血压稳定之后,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可以出院,此时治疗人员需要做到出院指导,同时定期这些患者的情况进行跟踪,如每周实施一次随访,进而针对患者的情况而给予良好的指导,防止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的情况,除此之外,治疗人员还需要叮嘱家属积极参与治疗工作中,例如陪伴患者,让患者感受家庭的温暖,这对患者排解不良情绪也有重要意义,尤其针对患者感受到孤独的情况[4],通过陪伴以及主动关心的方式,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并且对疾病恢复也有良好的帮助。
        1.3 观察标准 有三个标准,一是治疗无效,二是治疗显效,三是治疗有效。就是通过抑郁表测量和焦虑症测量,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情绪变化,对比前后治疗效果有无改善,如果患者恢复的很好,就是治疗有效,如果患者恢复到一定状态,则视为治疗显效,如果患者治疗以后还是没有好转,就是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对结果的分析,卡方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通过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测量之后,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没有那么好。也就是说治疗前后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测量之后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了心理干预之后,在积极的心理治疗之下,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治疗前后对比效果发现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好。而且在实验组进行干预之后,进行积极的心理治疗,发现治疗之后的效果更好。两组患者数据之间差异比较明显,所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中发现实验组前期进行心理干预,然后进行积极的心理治疗,在患者配合进行心理治疗之后,发现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这说明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疾病的治疗,有助于患者进行身体的恢复,这对于内科的临床治疗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4]。
        综上所述,内科患者因为各种各样的疾病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在进行治疗时,医生首先要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然后再给与药物治疗,让患者能够从心理上接受疾病的治疗,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以及治疗,可以让治疗效果得到大大提高,让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也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如梅,杨文东.社区内科疾病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及干预措施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13,9(4):258-257.
        [2] 庞爱玲.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内科疾病诊断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5(26):347-348.
        [3] 沈阳.基本药物抗菌素在社区内科疾病的合理应用[J]. 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2(9):241-2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