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涛,杜丹
广水市应山妇幼保健院,湖北广水,432700
【摘要】目的:分析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8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40例,持续组的患儿给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间歇组采取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插管、开奶的时间、治疗前后患儿血气和氧合情况、总有效率、并发症。结果:间歇组插管、开奶的时间短于持续组,治疗后患儿血气和氧合情况优于持续组,总有效率高于持续组,并发症少于持续组,P<0.05。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肺发育不成熟所致的新生儿有效通气障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会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呻吟、紫癜、吸气三位一体、呼吸衰竭等症状,严重影响健康。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一般采用辅助PS和辅助通气治疗[1]。本病患儿多为早产儿, 临床上主要采用改良通气和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包括鼻腔持续正压通气、常规机械通气等。本研究分析了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2月-2020年6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8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40例。其中,持续组男25例,女15例,6~16小时,平 均 年 龄(8.56±2.01) 小时。间歇组男27例,女13例,6~17小时,平 均 年 龄(8.62±2.21) 小时。两组资料显示P大于0.05。
1.2方法
持续组的患儿给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 间歇组采取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采用双鼻闭环通气,设置间歇气道正压通气模式。呼吸频率20~40次/min,吸气峰压15~20cmH2O,呼气末正压4~6cmH2O,吸气时间0.4~0.5s。根据血气指标调整参数。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插管、开奶的时间、治疗前后患儿血气和氧合情况、总有效率、并发症。
1.4疗效标准
显效:氧合和血气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有效:氧合血气改善,症状体征好转;无效:病情无改善。排除无效率计算总有效率[2]。
1.5统计学方法
在SPSS22.0软件中,有效率x2统计,时间和血气等指标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插管、开奶的时间比较
间歇组插管、开奶的时间短于持续组,P<0.05,见表1.
.png)
2.2治疗前后血气和氧合情况比较
治疗前二组患儿血气和氧合情况比较,P>0.05,而治疗后两组血气和氧合情况均改善,而间歇组血气和氧合情况显著优于持续组,P<0.05。如表2.
.png)
2.3总有效率比较
间歇组总有效率高于持续组,P<0.05。如表3.
.png)
2.4两组并发症比较
间歇组并发症少于持续组,P<0.05。
.png)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肺泡发育不良和Ⅱ肺泡上皮细胞分泌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的。并引起新生儿短期呼吸困难、三凹征、低氧血症等异常情况,本病多发生在早产儿,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3]。临床上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如机械通气、鼻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鼻间歇正压通气或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鼻腔间歇正压通气可以充分提高咽喉压力,达到增加呼吸压力的效果,使间歇充气的气道刺激自主呼吸,从而减少呼吸肌运动,避免呼吸肌疲劳。研究证实,鼻式间歇正压通气在呼吸治疗中由于持续通气,以一定频率增加压力,有助于加强胸腹呼吸运动,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4]。间歇通气可以改善气体,提高肺泡效率,增加氧合,避免呼吸肌疲劳。鼻腔持续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临床研究发现多数患儿在此治疗后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成功率较高,治疗后机械通气治疗率较低,减轻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疼痛[5]。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间歇组插管、开奶的时间短于持续组,治疗后患儿血气和氧合情况优于持续组,总有效率高于持续组,并发症少于持续组,P<0.05。
综上所述,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菲,唐萍.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大剂量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4):71-75.
[2]罗海平,龚艳红,黄晓红,陈靖,陈泽林,覃肇源,张鹏程,温晓萍,王小丽,张冰,郭玲芳.固尔苏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20,17(07):70-71.
[3]杨瑞新,于宁,马桂云,张立明.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15):11-13.
[4]金晓红.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09):73-74.
[5]张素芬.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02):61-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