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9期   作者:王振民
[导读]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有效方法和效果
        王振民
        山东聊城冠县贾镇卫生院  山东省聊城市252513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有效方法和效果。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2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心血管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入尿激酶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尿激酶进行心血管内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尿激酶;疗效

        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基础性疾病的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使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率相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多是因个体的冠状动脉发生了血栓,从而使得其存在堵塞或者狭窄现象所致[1]。如果没有及时对这种状况进行干预,患者不仅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现象,随着堵塞时间的延长,还可能会出现血管破裂等不良事件,这些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较大的威胁,且治疗难度较大[2]。在以往,心血管内科采取的干预措施并不能有效地保证治疗效果,不符合现代医疗条件下患者的具体需求。基于此,我院结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具体状况,就心血管内科的不同治疗方案与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2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研究。随机将所选患者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4~71岁,平均(58.22±8.73)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31~79岁,平均(60.43±8.92)岁。两组研究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区别,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血管内科治疗方式,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吸氧、强心剂、利尿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方式进行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适当调整用药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再加入尿激酶进行治疗,应用15ml氯化钠溶液、200ml葡萄糖溶液溶解100万U尿激酶,进行静脉滴注,30分钟左右滴完,每天1次,连续两周。
1.3疗效评价
        参照《心血管药物临床实验评价方法建议》[3]将患者治疗后效果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表示患者治疗后心电图ST超过0.15mv,T波由平坦变直立超过50,患者心绞痛等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表示患者心电图ST-T有明显改善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相关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无效表示患者经治疗,心电图表现无改善或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0例(48.78%),有效19例(46.36%),无效2例(4.88%),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3例(31.7%),有效21例(51.22%),无效7例(17.07%),总有效率为82.93%。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x2=7.6043,P=0.005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包括心脏破裂2例,附壁血栓5例,心率失常6例,心力衰竭2例,血便4例,其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6.34%。观察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包括附壁血栓2例,心率失常3例,心力衰竭1例,血便2例,其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51%。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了显著低于对照组,x2=16.2976,P=0.0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这导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此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病变,进而使冠状动脉持续性的缺血缺氧,最后导致患者的心肌出现坏死[4]。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较重,且病情发展较急,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多种恶性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5]。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关键在于恢复心肌灌注主要是由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液不通从而导致供氧不足,最后心肌由于缺氧而坏死。现在临床上治疗主要是进行溶栓,通过进行血栓溶解。从而降低患者的痛苦,缓解患者的病情,临床上通过心电图对进行检测,这对于判断病情尤为重要[6]。
        尿激酶时当下常用的溶栓剂,该药是一种酶蛋白,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该药应用后可有效催化纤溶酶原裂解,降低纤维蛋白凝块[4]。同时,尿激酶可有效抑制ADP酶,诱导血小板聚集,提高血管ADP酶活性,防止血栓再形成。从而缓解患者病情,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血管内科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入尿激酶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尿激酶进行心血管内科方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同时可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明玉,邓行爱.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观察及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16(28):341-342.
[2]孙月秀.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杂志,2017,31(6):1460-1461.
[3]马丽娜.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6):61-62.
[4]李向红.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4(06):56+58.
[5]武玉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J].名医,2018(06):45.
[6]王培书.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7):8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