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的诊断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9期   作者: 王显芬
[导读] 目的 综合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的诊断价值
        王显芬
        (山东省招远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山东招远 265400)
        摘要:目的 综合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儿进行临床常规化验基础上,接受免疫学检查(MP-IgM和冷凝集试验)、微生物快速培养法检测,根据临床检验结果与正常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P-IgM检测阳性的比例为87.5%、冷凝集试验检测阳性比例76.8%,微生物培养检测阳性比例30.8%,两两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临床诊治中需要结合多种临床检验技术做好其结果的分析,以更好地指导诊断。综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率,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帮助患儿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价值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其中男性患儿62例,女性患儿58例,平均年龄约4.7岁,平均病程约15天,以《儿科常见病诊治》中关于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参与研究的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其他重要器官存在疾病或缺陷的患儿,排除不愿参与临床研究的患儿,排除因病情无法配合完成此次研究的患儿。
1.2 临床检验方法
        常规检查主要是血常规检查、血沉检查以及C—反应蛋白临床检验,检验时采集患儿指血。主要是用针刺患儿手指取血。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则是患儿在进食后于次日早晨在患儿空腹状态下收集患儿静脉血五毫升,离心分离处理,取上层血清用于肺炎支原体检测盒检测,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遵守检测盒检测说明步骤,规范操作步骤及检测程序。而生物培养以干净的无菌棉拭子取患儿咽喉及口腔部位组织液进行微生物培养检测,将采集到的组织标本放置于肺炎支原体鉴定培养基中进行生物培养,为确保结果的准确性,遵守培养基使用说明,严格规范操作步骤及检测程序。采用无菌痰液收集器收集患儿痰液标本,取得上述两种标本后,用培养箱在37度恒温下培养1天,观察其颜色变化。若培养基颜色由红变黄,且呈清亮状态,对应检验结果为阳性,若颜色无明显变化或始终为红色,则判定结果为阴性。若培养基浑浊则此次培养试验无效。冷凝集试验同样抽取患儿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进行离心处理,对上层血清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若效价大于1:32,结果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1.3 统计方法
        此次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 t 检验,而 P<0.05 ,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常规、血沉以及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
血常规、血沉以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结果显示:患儿白细胞计数>10.0×109/L 与白细胞 (4.0~10.0)×109/L 对比 ,不具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与白细胞<4.0×109/L10.8%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血小板计数>100×109/L与降低对比,血沉升高与正常对比;C-反应蛋白升高与正常对比,都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2.2 MP-Ig M检测、微生物培养检测及冷凝集试验检测结果
        MP-Ig M检测、微生物培养检测及冷凝集试验检测,其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检测结果如图。
        
MP-Ig M检测、微生物培养检测及冷凝集试验检测阳性率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作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病症,在儿童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且近几年其发病人数逐年增加,发病更为复杂,特别是在低龄幼儿当中。这意味着该病在临床中的治疗难度加大,而近几年医学中抗生素的频繁使用甚至是滥用,使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病率逐年提升。治疗困难,而且威胁小儿患者的身体健康。支原体作为没有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即使在无活性的培养基中也能生存,并大量繁殖。其作为寄生菌,一定情况下会攻击人体的组织及血液,引发感染,肺部是最常见的支原体感染靶器官,因此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中也最为常见。在小儿群体中及临床表现多为胸骨下的疼痛、头痛、咳嗽、恶心等,若救治不及时,还会伴有神经系统的损伤,心血管系统的受损。支原体肺炎具有多发性、潜伏期长、传染性强、病程长,临床表现症状多样,复发概率大。要想做好及时的诊疗应对,必须了解其发病原理,并配合做好临床检验,以有效的临床检验指导诊断,防止漏诊误诊。就目前来说,小儿肺炎支原体发病原理依然模糊,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平喘、化痰、止咳等进行针对性治疗。综合使用多种检检验手段来确诊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对于临床治疗意义明显。
        而此次研究对12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血液生化常规检查、血沉及C—反应蛋白检查。其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升高占比48.3%,血小板计数升高占比80%,血沉升高占比60%。C—反应蛋白升高比例64.2%,但考虑到其他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也具有相似的临床常规检查结果,因此常规检查不足以判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具体情况,更多的是辅助参考。其他三种临床检验方式检查结果显示,单一酶联免疫吸附法其特异性和灵敏度更高,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中其阳性率能达到87%,临床诊断指导价值突出。而冷凝集试验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中,阳性检测率高达77%,也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而微生物培养法,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中阳性检测率仅为30%左右。我们在临床检验诊断分析时,要综合多种临床检验方法,结果联合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最大限度减少漏诊,误诊发生率。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中常见对应多种表征,如疲乏、恶心、咽喉疼痛、呼吸道异常病变及其他组织与系统的病变等,传统的单一的临床诊断方式无法全面准确地指导临床诊疗,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常需要配合多种临床检验方法,综合其优势综合分析,有主导有辅助,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降低临床中漏诊及误诊的风险率,也使得各种临床检验手段及诊断价值充分发挥。医学的深入发展,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体系将更为完善,更多创新的临床检验方法将助力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判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郝秀春,林善姬,苏炳森,黄婷,蔡旭清.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03):162-164.
        [2]向昱.微生物培养和血清检验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人人健康,2019(22):250.
        [3]杨保同.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不同临床检验方法及效果探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1):90-91.
        
作者简介:王显芬,1972年10月,女,汉族,山东省招远市,本科,主管技师,研究方向:临床检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