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霞
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 北京 102488
【摘要】:目的:探究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进展及母亲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研究时段2019年7月到2020年7月,以本院收治的500例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500例产妇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50例,对照组未采取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组产妇采取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比2组孕妇产程时间、催产素的使用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1 min及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0.05,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为87.60%,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为86.00%,组间差异性对比:P值<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产后出血量、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催产素使用率高、产钳助产率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从一定程度上会延长产妇的产程时间,但是不会对产妇的分娩结局产生影响,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可能影响第二产程,增加阴道助产率。
【关键词】:硬膜外分娩镇痛;分娩结局;母婴健康;产程
妊娠、分娩均属于自然界最为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是伴随着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会增加产妇自身的应激反应,母体会出现生理、病理变化,对产妇以及新生儿健康均产生一定威胁[1]。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产妇希望能够在分娩时能够减轻产妇痛苦,随着医学模式不断改变,硬膜外分娩镇痛逐渐引入临床,该分娩方式使得分娩过程更加人性化,良好的镇痛效果使得越来越多的产妇开始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治疗。但是该镇痛方式的安全性尚未明确,进而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为此在本次研究中,对本院收治的500例产妇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内容。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与方法
纳入本科室(2019年7月到2020年7月)接收的500例产妇展开研究,采取简单随机法将其分组:对照组(未开展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组(开展硬膜外分娩镇痛),一组250例。所有产妇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对照组年龄范围:22~34岁,平均:27.6±3.1岁;初产妇23例、经产妇17例;
观察组年龄范围:21~32岁,平均:27.3±3.4岁;初产妇25例、经产妇15例。
对比上述两组产妇的基本资料,数据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产妇均接受阴道试产,分娩过程中由助产士观察并护理,宫口全开后助产士正确指导产妇用力,在胎儿娩出后2h在产房内观察,随后送至病房。分娩过程中若产妇出现不良情况则转为剖宫产。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与产妇宫口开到2~3cm时进入产房,为产妇开通静脉通路,做好常规心电监护,麻醉药师选择L2~3或者L3~4穿刺置管,以1%利多卡因5ml测试镇痛平面,镇痛理想以后连接PCA泵。将0.1罗哌卡因与芬太尼2ug混合10~15ml,以5ml/h速度释放,疼痛加剧时产妇可按泵追加,直至宫口开至9cm停止用药[2]。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上述2组的产妇产程、分娩结局。
1.4统计学
SPSS22.0,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检验;2组有效资料,以P<0.05认定有统计差异。
2结果
2.1 产程时间对比 观察组产妇活跃期、第二产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产程、总产程中两组产妇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催产素使用率为7.20%(18例),高于对照组催产素使用率1.60%(4例),差异性比较:卡方值=9.3191 P<0.05(见表1)。
.png)
2.2分娩结局对比 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例数为219例,自然分娩率为:87.60%;阴道助产20例、剖宫产11例;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为:86.00%(215例),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分别为:15例、20例,两组间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产后出血量、Apgar评分对比 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1 min及5 min的Apgar评分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产妇的无痛分娩逐渐引入临床,并成为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与人性化标志,随着我国分娩镇痛应用逐渐广泛,选择无痛分娩的产妇比例呈不断增加趋势[3]。但是与此同时该分娩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从理论上来说,硬膜外分娩镇痛会对产妇的骨骼肌收缩产生影响,但是不会对产妇子宫平滑肌产生影响,也就不会影响到产程时间[4]。
但是有大量研究证实硬膜外分娩镇痛会导致产程延长,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符合。这可能与硬膜外分娩镇痛导致子宫的平滑肌收缩有关,虽然不会对宫颈扩张速度产生明显影响,但是会导致产力下降,产妇主动用力情况降低,因此胎头压迫盆底肌反射性时间延长,产妇主动用力意愿时间逐渐延迟,所以导致第二产程时间明显长于未使用镇痛分娩的产妇。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罗哌卡因浓度较低,与小剂量芬太尼合用以后能够使得镇痛平面更加稳定,减少了运动神经组织,提高产妇镇痛效果[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分娩结局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分娩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说明,尽管硬膜外镇痛方式虽然会导致产妇产程延长,但是并不会对产妇分娩方式产生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由上所述,硬膜外分娩镇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起到较为理想的镇痛效果,与此同时也会延长产程时间,但是并不会影响产妇自然分娩率,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钱静,袁从虎,于广东,高群.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第二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2):38-40.
[2]周秀芹,闫洪超,武玉清.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的第二产程镇痛满意度及分娩方式研究[J].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38(10):681-683.
[3]赵娟娟.拉玛泽呼吸法联合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分娩方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8):1191-1192.
[4]贾艳利.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产程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6):2743-2745.
[5]石三映,高建宏.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方式、第二产程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7):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