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9期   作者:黄英
[导读] 目的 研究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效果
        黄英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云南 文山 663200
        摘要:目的 研究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随机抽取出4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将同时期前来我院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参照组(共计40例),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相关血常规指标及生化检验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血常规指标:组间血小板、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指标比较,参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淋巴细胞指标比较,参照组显著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指标:组间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指标比较,参照组显著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白蛋白以及肝功能白球比例指标比较,参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时安排其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可以帮助临床及时掌握其血细胞功能,并且了解其生化水平,可为临床治疗带来有力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常规检验;生化检验;应用效果
        为进一步分析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群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将对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40例需要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现将详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在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随机抽取出4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将同时期前来我院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参照组(共计40例)。实验组患者均确诊为乙型肝炎,符合乙型肝炎相关诊断标准[1],在性别方面,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3例和17例;年龄方面,最大为75岁,最小为25岁,均值(44.67±6.15)岁。参照组在性别方面,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2例和18例;年龄方面,最大为74岁,最小为26岁,均值(44.65±6.19)岁。参照组和实验组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认知功能均正常,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参照组和实验组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3毫升静脉血用于生化检验,然后再抽取3毫升静脉血用于血常规检验。采集到的血液均放于抗凝真空管中,一管选择医院现有的迈瑞 BC-6800医学仪器及其配套试剂等检测血细胞,详细记录检测到的血常规相关指标,同时对于检测到的数据用配套的校正品进行校正。另一管则选择医院现有的迈瑞BS-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等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先常规离心处理,然后分离血清再检验生化指标,所有检测操作均严格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相关血常规指标及生化检验指标差异,其中血常规指标主要包括四个,分别为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生化检验指标主要包括四个,分别为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白蛋白以及肝功能白球比例。
2结果
2.1 组间相关血常规指标比较
        如表1所示,组间血小板、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指标比较,参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淋巴细胞指标比较,参照组显著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组间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如表2所示,组间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指标比较,参照组显著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白蛋白以及肝功能白球比例指标比较,参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各种肝脏疾病中,病毒性肝炎作为常见的肝脏病变之一,病理机制复杂。其中乙型肝炎作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疾病,多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以肝脏功能受损、呕吐以及乏力等为常见临床表现,对其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导致患者进一步发生肝硬化以及肝癌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
        相关研究[3]指出,若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数量不断下降,那么极有可能是由于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或者是肝硬化所致。由于病毒性肝炎不仅会对患者肝脏造成损伤,而且还会累及其多器官及系统功能,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相关血常规指标以及生化指标[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血常规指标方面,组间血小板、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指标比较,参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而组间淋巴细胞指标比较,参照组显著低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生化指标方面,组间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指标比较,参照组显著低于实验组,组间白蛋白以及肝功能白球比例指标比较,参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由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受疾病影响,其骨髓干细胞染色体会发生异常分化和增殖,当血液标本在制作的时候,溶血剂就会对红细胞进行破坏,使得白细胞计数发生假性增高。同时由于患者骨髓损害后会使其骨髓造血功能发生一定障碍,造血能力受到抑制,从而使得血小板计数下降。而张亚明也指出,在血常规检验的基础上联合生化检验可以进一步提高检验效果,有效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变化。
        综上所述,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时安排其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可以帮助临床及时掌握其血细胞功能,并且了解其生化水平,可为临床治疗带来有力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宁青.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9):130.
[2]刘丽娜.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 013(017):24-25.
[3]殷华.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6):606-6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