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9期   作者:谢静静
[导读] 目的 探究急性脑血栓患者在疾病早期接受康复护理干预对降低其致 残率的影响
        谢静静  
        阜南县人民医院 安徽 阜阳  236300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脑血栓患者在疾病早期接受康复护理干预对降低其致 残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2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对照组(75.0%),护理满意率(96.9%)高于对照组(78.1%),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Barthel评分、FMA评分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血栓患者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加快患者康复,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残疾率

        急性脑血栓是一种由脑血管血栓形成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占50%~60%,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致残与致死疾病。以前,对于此病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其护理效果平平。近年来有临床实践表明,对急性脑血栓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提升护理效果,促进
生活能力与运动能力的恢复。为进一步证实该护理方式的效果,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脑血栓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措施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7岁,平均(60.2±1.7)岁。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7~80岁,平均(61.3±2.4)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①纳入标准:依据《各类心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患者经脑部CT检查后确诊。②排除标准:短暂性脑出血发作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无法配合研究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干预。急性脑血栓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时,大多都伴有恐惧、焦虑、悲观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影响康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用亲切的态度给于急性脑血栓病人关心、鼓励,并在生活中积极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使患者心理进入良性循环,提高身体功能恢复。②饮食护理干预。对患者做好饮食营养指导,以低脂、高蛋白、低盐食物为主,对进食困难易呛咳的患者,可将食物调为粘稠糊状液体,尽可能让患者自己动手,坐立小口慢咽进食。③语言听力训练。对患者进行听、看、读、写、说等方式强化训练其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如通过播放电视内容、听收音机等途径对患者进行听力影响,每日训练1h以上。④肢体功能训练。首先进行基础训练,可变换体位、良肢位关节活动等,进行大、小关节运动,肩关节进行外伸、旋转、收缩等运动,手腕、指节及肘关节进行伸展运动,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可以站立、步行等促进膝、髋关节的伸展运动。适时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在进行关节运动治疗时,要合理掌握力度,避免力度过大,引发或加重关节损伤和疼痛。⑤健康知识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知识,详细了解自我护理知识及康复护理的作用,使患者积极主动参与、配合,正确认识急性脑血栓,增强治愈信心。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  
        (1)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标准》:痊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80%以上;好转:神经功能缺损改善20%~80% ;无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20%以下。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2)比较2组的恢复指标,包括住院时间和身体功能,其中后者包括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分别采用Barthel评分和FMA评分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明能力恢复越好。(3)观察2组护理满意程度,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技能水平、工作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定,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2组恢复指标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Barthel评分、FMA评分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比较2组护理满意程度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9%,对照组为78.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3 讨论
        在临床上,脑血栓是脑梗死中极为常见的类型,多是因动脉粥样硬化使脑部供血不足,乃至于终端,从而导致脑组织坏死,该病多发于老年人群,其中以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甚。从性质上对该病予以分析,可划分为完全性卒中以及进展性卒中,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口眼歪斜、四肢无力,言语不清等。该病发病时并无明显预兆,绝大多数患者均是于安静状态下发病,甚至有为数不少的患者于睡梦之中发病,故而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目前,一般的临床治疗手段均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治疗后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恢复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印象。总而言之,对于该病的治疗而言,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以及优质、全面的护理工作缺一不可。急性脑血栓对于患者的心理有着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故而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辅导,增进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让患者勇于面对疾病,增强其治疗依从性。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须加强对于患者的体位护理,避免局部压迫,同时尽早进行肢体康复训练,逐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并采用语言训练的方式,来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其个人需求,可实施针刺护理,用以活血化瘀、顺气通络,这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恢复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护理满意率、Barthel评分和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表明功能恢复更好。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血栓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恢复,并降低致残率,可于临床之中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应群. 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08):4-6.
[2]李晓琳,商云云. 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04):134-135.
[3]白俐. 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的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4):276-277.
[4]李乃辉.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脑血栓患者护理工作的作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8):259-260.
[5]史伟伟. 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1):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