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艳
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北邯郸 0563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运用优质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2月-2020年4月,将我院心血管内科144例住院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72例,为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针对研究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舒适度评分指标,以及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评分指标和SDS评分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生理情况评分指标、心理情况评分指标、社会情况评分指标,以及环境情况评分指标均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前,研究组的SAS评分指标,以及SDS评分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AS评分指标,以及SDS评分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获取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常规护理干预;优质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心血管内科主要接诊收治心力衰竭疾病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患者,以及肺心病患者,其中包含有数量众多的危重疾病患者,部分患者的临床病情表现特征具备非稳定性,在住院期间极易形成和展示出濒死感,心理状态较差,需要接受基于规范化方法的护理干预[1-2]。文章以我院部分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为其开展了优质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2月-2020年4月,将我院心血管内科144例住院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72例。参照组男性44例,女性28例,年龄介于32-75岁,平均(49.5±3.3)岁。研究组男性42例,女性30例,年龄介于31-74岁,平均(49.1±3.4)岁。研究组与参照组在性别,以及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
1.2临床护理方法
为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针对研究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其具体内容如下:
(1)临床病情动态监测护理干预:护士要立足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完整时间过程,针对患者的病情表现特点和变化趋势展开动态化评估分析。护士要为住院接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准备数量充足的硝酸甘油药物制剂和硝酸异山梨醇酯药物制剂,重视检测患者的水电解指标、血糖指标、血小板功能指标、凝血指标。
(2)饮食护理干预:护士要结合患者的病情表现特征,为患者多多进食具备活血化瘀作用和补血作用食物,形如山药和丹参等,同时要禁止患者对辛辣类食物、生冷类食物,以及油腻类食物的摄入行为。
(3)环境护理干预:护士要注重为患者建设和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确保患者能够感受到充足的身体舒适度,改善提升患者的日常睡眠质量,支持患者的所患病情得到良好治疗改善。
(4)心理护理干预:护士要通过与患者开展和谐有效的交流沟通,全面缓解患者出现的各类消极负性情绪。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舒适度评分指标(生理情况评分指标、心理情况评分指标、社会情况评分指标,以及环境情况评分指标),以及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评分指标和SDS评分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择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对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行t检验,在P<0.05条件下,判定组间数据存在差异。
2结果
2.1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见表1:
.png)
2.2两组的舒适度评分指标比较
研究组的生理情况评分指标、心理情况评分指标、社会情况评分指标,以及环境情况评分指标均高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见表2:
.png)
2.3两组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评分指标以及SDS评分指标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的SAS评分指标,以及SDS评分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AS评分指标,以及SDS评分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见表3:
.png)
3讨论
在针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展开临床治疗过程中,择取和运用恰当方法为其开展护理干预支持,能助力患者获取良好临床结果[3]。
本项调查结果显示,针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支持患者所患病情得到良好控制改善,值得引起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并且予以推广普及运用。
结语:
在心血管内科临床中,针对住院患者开展优质护理干预,与为其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相对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优化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和舒适度,适宜普及运用。
【参考文献】
[1]赵红静.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心理压力、不安焦虑与抑郁等情绪分析[J].智慧健康,2020,5(15):172-173.
[2]冯金桃,吴丽琼.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06):138-139.
[3]曹哲.全程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临床价值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9):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