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9期   作者:姚立民
[导读] 目的 评价急诊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
        姚立民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济南250101

        【摘要】 目的 评价急诊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筛选本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以以随机、单盲法分组,各50例。将实施常规干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实施针对性护理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优良率上对比,观察组的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P<0.05)。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显著改善,且评分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不同脑卒中患者类型实施护理干预,可保证治疗效果,防止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关键词】 脑卒中;急诊治疗;针对性护理;效果
        急诊脑卒中属于神经系统危急重症,该疾病起病急、病情复杂且病情多变,极易导致患者死亡[1]。经过积极的救治后,部分患者仍会遗留各种神经障碍。在治疗过程中,需以预防脑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改善患者脑部缺氧或缺血情况。而除了实施高效的临床诊疗方案外,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针对患者容易遗留各种后遗症及并发症的特点,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本研究对100例急诊脑卒中患者实施研究,目的是观察针对性护理在临床上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本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以以随机、单盲法分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5-78岁,平均(62.5±4.0)岁。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7-80岁,平均(62.7±3.6)岁。纳入标准: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急诊脑卒中标准,以且脑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联合确诊。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组织或脏器疾病者;有智力、语言、运动系统疾病者;精神病患者;两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根据神经内科规定的护理标准,实施患者生命体征关注以及病情发展情况观察。
        1.2.2 观察组
        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1)针对急诊脑梗塞患者,主要是为其疏通呼吸道,将气道内的分泌物、痰液等进行彻底清除,并积极实施吸氧干预。对于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情况,要积极给予减压干预,并对患者颅内压进行密切监测。实施鼻饲营养支持时,还要保证营养液供给量以及输注速度。实施溶栓治疗者,还需要对药物进行仔细核对,对用药剂量进行控制。溶栓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出血情况时,要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停止溶栓。意识清醒患者,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提升其治疗依从性[2]。(2)对于脑出血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患者脑出血情况。采用冰袋冷敷的方式,促进脑血管收缩,减少颅内出血量。对于可自主排痰患者,可为其垫高头部,保证痰液顺利咳出。无法自主排痰者,可使用吸痰器吸痰。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将床头抬高15°作用。并松解衣物,保证患者呼吸畅通。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还要对引流管进行护理,观察是否有颜色变化。密切关注出血情况。及时更换引流袋[3]。(3)对于患者疾病突然发作导致的心理状态突变,需要实施心理疏导,保证患者安心接受治疗。(4)针对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营养不足情况,需要对其实施营养支持,保证机体营养供应,提升预后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估护理干预效果。优:患者脑卒中症状有效控制,生命体征恢复稳定,未见严重的肢体、认知以及语言障碍。良:患者脑卒中症状明显改善,疾病控制效果良好,有轻微并发症。差:患者疾病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干预优良率=优比例+良比例。
        1.3.2 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神经功能障碍量表(NIHSS)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意识、语言、运动功能。评分标准为:重度:>30分,中度16-30分,轻度:<16分。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录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值为t。以n(%)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护理优良率上对比,观察组的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P<0.05)。
见表1。

        2.2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分析
        NIHSS评分分析,两组护理前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评分显著改善,且评分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急诊脑卒中患者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除了临床积极的救治外,护理干预工作也不可掉以轻心。急诊脑卒中患者疾病突然发作,会导致其出现极大的心理变化,患者还承受生理上的痛苦。在实施治疗过程中, 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情变化。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病情和发病类型患者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本研究针对这两种病情实施了针对性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主要是进行气道清理和吸氧、溶栓护理,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并提升其溶栓效果,防止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4]。对于脑出血患者,则需要对其脑出血以及颅内压情况进行护理干预,促进疾病转归。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优良率上对比,观察组的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P<0.05)。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显著改善,且评分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则说明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诊脑卒中患者的疾病转归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可有效逆转神经功能损伤。护理价值高,可用于临床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玉莲, 刘辉, 李晗. 临床护理路径和风险管理体系在急诊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32):4186-4189.
[2]刘伟明, 吴毅滨, 薛力山.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23(2):279-280.
[3]王艳秋, 洪庆.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脑卒中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现代医生, 2018, 56(10): 151-154.
[4]陈胜棣, 王敏芳. 优化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 26(14):228-231+2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