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苏醒期躁动患者中的价值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9期   作者: 杨誉芬1 阳坚2 刘海艳1 赵田英1 龙玉华1
[导读]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苏醒期躁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杨誉芬1  阳坚2  刘海艳1 赵田英1  龙玉华1
        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广西 桂林  541001
        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  广西 桂林  541001
        【摘要】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苏醒期躁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ICU就诊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分组法,随机分成30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使用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麻醉恢复评分标准(PARS)分别评估两组拔管5分钟和30分钟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拔管5分钟、30分钟,实验组Ricker镇静评分与P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患者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镇静和麻醉恢复效果,对预防苏醒期躁动发生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各大医院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苏醒期;躁动;集束化护理
        ICU患者病情危急,手术以全身麻醉为主。但是研究发现,苏醒后随着麻醉药效消退,在疼痛、气管导管及尿管等刺激下,将产生躁动行为,如语无伦次、定向障碍及异常兴奋等[1]。若苏醒期躁动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还将并发多种疾病,危及生命健康安全,故应加强护理干预,改善转归。为此,本文选取ICU就诊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对集束化护理干预发挥的临床效果做进一步探讨,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ICU就诊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分组法,随机分成30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男女比例17:13,年龄最大78岁,最小23岁,均值(56.84±5.14)岁;实验组男女比例16:14,年龄最大76岁,最小20岁,均值(56.43±4.97)岁。两组临床基线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分析病情严重程度;遵医嘱按时定量给予药物;压疮护理等。
        实验组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具体包括:
        (1)镇痛护理。苏醒前,根据手术类型及产生创伤大小给予镇痛药物,预防苏醒后产生强烈应激反应和躁动发生。同时还可术后减少疼痛感。后期根据患者躁动情况,遵医嘱给予适量镇静药物,缓解疼痛。
        (2)麻醉躁动评估。苏醒后,护理人员定期测量并记录呼吸状态、意识状态等,根据测量指标结果评估麻醉躁动情况。
        (3)健康宣教。ICU 患者病情危急,受疾病折磨将产生严重负面情绪,使得治疗配合度低下,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保持微笑与家属及患者沟通,根据病情状况讲解治疗方案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同时告知相似病例治疗成功案例,使其逐渐建立治疗信心。术后,应告知拔管方式、体位摆放等,提升后期康复效果。
        (4)约束性保护。根据麻醉躁动评估结果,制定约束性保护措施。发现患者出现抓伤皮肤行为,应给患者带上棉质手套,减少对皮肤损伤。躁动情况严重者,强制性约束,将导致颅内压升高,诱发并发症发生。

每次巡房时,应观察约束带松紧情况,适当调节松紧度,避免挤压皮肤,引起不适,保障生命健康安全。
        (5)保温护理。温度变化过大将引起生理不适,手术时间过长,将导致温度下降。故应调节变温毯温度,给输液管加热,提升机体温度,避免温度过低影响凝血功能、机体代谢及术后恢复。术后,调节室内温度,保持舒适体温。
        (6)音乐疗法。苏醒后,可通过播放轻松愉快音乐,转移注意力,使情绪得以平复。在此过程中应控制好音量,提升舒适感。同时,正确指导患者进行缓慢吸气、呼气,调节呼吸频率,缓解负面情绪。
        (7)导管护理。躁动后将增加导管脱落发生风险,故应加强导管固定效果,避免脱落发生。由于ICU患者使用导管数量较多,为避免混淆,还应做好标识,及时更换和清洁。
1.3 观察指标
        使用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麻醉恢复评分标准(PARS)分别评估两组拔管5分钟和30分钟评分变化情况。Ricker镇静评分在1~7分,得分越高说明镇静效果越差,≥5分即为躁动。PARS满分为20分,得分与躁动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Ricker镇静、PARS)分别使用()表示,t检验,结果显示为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拔管5分钟,实验组Ricker镇静评分(3.94±0.43)分,对照组(4.67±0.24)分,t=8.120,P=0.001;实验组PARS评分(13.51±2.40)分,对照组(15.41±2.38)分,t=3.079,P=0.003。拔管30分钟,实验组Ricker镇静评分(3.01±0.18)分,对照组(3.63±0.21)分,t=12.278,P=0.001;实验组PARS评分(5.91±1.20)分,对照组(7.61±1.84)分,t=4.239,P=0.001。拔管5分钟、30分钟,实验组Ricker镇静评分与P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ICU患者苏醒期躁动主要与麻醉方式、疼痛、心理应激等有密切联系,出现躁动将对术后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手术失败,故应做好相应护理干预,积极预防苏醒期躁动发生[2]。
        常规护理操作单一,缺乏规范性,导致躁动频繁发生。随着护理技术不断发展,临床发现技术化护理是在循证基础上开展护理,使护理流程更规范、更完善,对预防苏醒期躁动具有积极意义。首先给予镇痛护理,减少苏醒疼痛感;苏醒后躁动评估,同时做好健康宣教、温度护理、约束性保护及导管护理,有助于康复效果提升[3]。心理状态不佳是引起躁动关键因素,通过播放音乐方式,转移注意力,减少躁动发生。研究结果显示:拔管5分钟、30分钟,实验组Ricker镇静评分与P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更具有优势。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后依从性明显提升,ICU监护时间明显缩短,治疗有效率更高。
        综上所述,在ICU患者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镇静和麻醉恢复效果,对预防苏醒期躁动发生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各大医院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可, 钱芳. 集束化干预在预防ICU苏醒期躁动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8,431(11):111-113.
[2]吴苏瓅, 倪芳. 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 38(14):2294-2297.
[3]王湘萍, 许艳艳, 方勇. 集束化护理在全麻患者苏醒期意外拔管防范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 16(03):123-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