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9期   作者:赵佩敏
[导读] 目的:探讨和分析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
        赵佩敏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 陕西西安 710089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的40例全院和ICU(重症医学科)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基于两种不同的机械通气湿化方法,患者被分为各29例的参考组和研究组,并为患者提供相同的综合气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以及对治疗的影响。结果:接受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的研究组患者平均刺激性咳嗽(1.6±1.2)次,吸痰(75.0±23.9)次,痰痂形成率6.9%,气道出血率0.0%,均显著低于接受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的参考组患者。同时,研究组患者的VAP发生率15.0%,带管时间(9.2±2.6)d,住院时间(21.1±6.9)d,均显著低于接受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的参考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机械通气患者提供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能够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降低VAP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对患者疾病的康复有更加的积极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机械通气;气道湿化;微量泵持续湿化;VAP
        引言: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针对呼吸道梗阻或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措施,基于病情需求,通气管道往往会留置较长时间,从而维持患者起到通畅,保证体内氧气供给,进而推动患者自主呼吸逐渐得到恢复。在此过程中,呼吸道的湿化与护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较为常用的气道湿化方法有间歇气道灌注法和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为了就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展开分析,我院实施此次研究,现就此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的40例全院和ICU(重症医学科)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基于两种不同的机械通气湿化方法,患者被分为各20例的参考组和研究组。参考组中分别有12例和8例男女患者,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67岁,平均(46.8±4.6)岁。研究组中分别有17例和12例男女患者,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65岁,平均(46.1±4.3)岁。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秉持相同的治疗原则,并在治疗期间接受机械通气。
        为研究组患者提供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以将30毫克氨溴索加入250毫升0.9%盐水中通过微量泵实施气管滴注;滴速控制在2-5 ml/h的范围内,并在滴注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状况保持监测并对滴速、湿化量作适当调整,并根据实际需求为患者及时吸痰。为参考组患者提供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将15mg氨溴索加入15ml生理盐水,为患者实施间歇性气管灌注,期间及时为患者吸痰。注意在吸痰前后1-2h为患者提供纯氧2min。
        两组患者在整个过程中,均接受相同的综合护理。在实施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之前,首先要对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状况予以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湿化的速度和湿化量;在为患者及时吸痰的同时要对痰液的量、形、色保保持观察,同时要及时检测患者患者是否出现呼吸道损伤、肺啰音等比发展。要对患者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保持密切关注;对于能够自行咳痰的患者,要准备好痰盂、水等,逐步降低湿化速度和湿化量;对于无法自行咳痰的患者,要给与必要的辅助,诸如轻拍患者后背,引导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必要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吸痰。吸痰过程中务必要按照相关标准操作,确保无菌原则。另外,要做好机械统计的常见的并发症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工作,预防危险因素,及时清除痰液,定期消毒等等。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主要对比两组的平均刺激性咳嗽次数、吸痰次数,气道出血率、痰痂形成率;(2)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对比VAP发生率,带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对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展开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运用t检验,计数数据运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
        如下表1中数据所示,接受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的研究组患者平均刺激性咳嗽(1.6±1.2)次,吸痰(75.0±23.9)次,痰痂形成率6.9%,气道出血率0.0%,均显著低于接受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的参考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如下表1中数据所示,接受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的研究组患者的VAP发生率15.0%,带管时间(9.2±2.6)d,住院时间(21.1±6.9)d,均显著低于接受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的参考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的研究组患者平均刺激性咳嗽(1.6±1.2)次,吸痰(75.0±23.9)次,痰痂形成率6.9%,气道出血率0.0%,均显著低于接受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的参考组患者。同时,研究组患者的VAP发生率15.0%,带管时间(9.2±2.6)d,住院时间(21.1±6.9)d,均显著低于接受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的参考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为机械通气患者提供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能够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降低VAP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对患者疾病的康复有更加的积极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廖慧中,贺兼斌,谢赤敏.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3):8-10.
[2]胡惠萍,王芬.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05):150-151.
[3]李晶晶.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2):167-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