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让教育充满温暖和诗意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   作者:李永才
[导读]

李永才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  610213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1-126-01

        春日暖阳,万物生长,再读《论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强调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孔子主张人们远离危邦乱邦,保住生命,练好内功,以图日后奋起。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孔子认为不珍惜生命的人,行事草莽轻率,不能与之共事。孔老夫子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以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再看到社会新闻中那么多师生矛盾冲突的悲剧,不禁引发了对生命教育的思考。
        一、尊重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世间万物,生生不息。但人的生命是什么?生命不仅关于肉体,而且关于精神。人的“精神”是在人的社会性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作为自然与文化、个体与族类的矛盾关系的交叉而出现的。生命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教师将人和其他生物区别开来后,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对生命的尊重,既要尊重学生和自己的生命的物质存在,也要尊重学生和自己的精神需求,尊重学生和自己的所有社会关系活动。教师首先要树立“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思想,接受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气质,欣赏每一个生命的独特魅力。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色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轨迹,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丰碑。当教师忽视生命个体性的时候,那他的教育活动必将是撕裂的,缺少坚实的基石。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是一个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的生命流程,实现着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和协调。根据生命的三维定义,生命、文化成为教育的原点,文化源于生命的存在,故此,教育最根本的原点只在于生命本身。
        二、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
        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果一个老师的正常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他如何去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从生命的三维来看,如果一个教师以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来投身入教育活动,那么他的教育可能会让人感觉到沉重;如果一个教师以损害家人的幸福来投身教育活动,那么他的心态可能会失衡;如果一个教师埋头教育,缺少正常的社会活动,那么他的教育可能就是苍白或脱节的。


一个积极乐观的老师,才能给予学生阳光的心态。教育需要无私奉献,但不是要求教师以牺牲自己正常的需求来教书育人。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健康的生命,这种健康,最关键的是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健康。教育的生态是师生的共同成长,享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快乐。
        三、尊重生命,让教育具有温度
        最近几年发生很多的师生冲突事件,导致师生受伤甚至死亡。在这些悲剧中,老师、学生、学生家长者是受害者。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都可以从学生现实生活环境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中找到原因。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邻里、社区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学生的生命遭遇寒冬的时候,教师以接受和关爱去给予温暖,和学生一起播种希望,守望春天。学校不能是“教育的孤岛”,学校应该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训技能,而是从人的生命需求和发展出发,培育学生丰富的人性,让教育充满人文关爱,呵护生命的成长,以生命去温暖生命,以精神去塑造精神。
        四、尊重生命,让教育富有诗意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命意义的丰富化。关注学生的生命,把维持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提升生命作为基本追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弘扬生命的意义。世界因为多样性而发展,因为多样性而绚烂。教育要尊重生命,创造出教育的诗意。教育不是工厂的流水线,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如克隆人一样,那就是世界的沉沦和人类的灭亡。教师,让我们做一个音乐家,学生就是一个个音符,不同的音符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教师,让我们做一个诗人,学生就是一个个文字,不同的文字写成了一首首精彩的诗歌。教师,让我们做一个园丁,学生就是一株株花草,多样的植物建成了一座座美丽的花园。教育的诗意,就是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结语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类所有的情结中,最强烈的莫过于被人重视”。在教育观念上,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个生命个体,无好坏优劣之分,挖掘每个生命体的特点和优点。老师以尊重生命的态度,用情感体验,用理想教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醒学生对生命的自我尊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充满生命力的教育生态环境,让教育充满温度和诗意,让每一个教师幸福生活和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