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兴趣的思路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   作者:许玉萍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是新时期教育体系下重要基础性课程,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对于课程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此时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的激励,可以通过了解学生、丰富的形式、生活素材挖掘,以及良好的沟通等展开。

许玉萍    山东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  256656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是新时期教育体系下重要基础性课程,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对于课程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此时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的激励,可以通过了解学生、丰富的形式、生活素材挖掘,以及良好的沟通等展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1-176-01

        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公认的教育名言,也是现代教育中想要给予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转变,一方面是新课改深度发展之下催化着各个环节的革新;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大环境背景下教育的开放性,学生不再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在学习的同时将自己的观点反馈出来。此时的教育工作,必然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才能达到效果。本文即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建设做出思考。
        一、充分了解学生情况
        在初中阶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针对学生成长、思想的一门课程,加深对学生的生活、性格等的了解,也是为了更好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1]。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尽可能走近学生生活,观察并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将其吸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如为教学内容举例、为活跃氛围的开场等。而对学生的了解,除了观察也在于走访,包括通过与学生进行聊天、到学生家庭中进行家访,或者通过班会以及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多个方面,关注到处于青春期的班级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其中的矛盾点等,为接下来教学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是当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为课堂增色,并且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多媒体辅助之下,原本静止的知识点变为动态、色彩,可以将声音、文字、图像等做多元的融合。在多媒体辅助之下,教学工作变得更为有趣。多媒体背后代表及关联的是强大的互联网体系,此时,可以进一步将新鲜的教学素材、开放的网络环境等带入到课堂,借助这些资源以及载体,为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尝试。如在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微视频素材,这些素材既能帮助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也能成为学生课中重难点突破、课后复习的重要依据[2]。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的课前学习后,可以尝试实现翻转课堂等,使学生在课前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探索。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新的思路与尝试,这些也促使教师不断探索与建设,以适应学生的真实需要。
        三、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
        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真正将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


如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关于“青春期的烦恼”的问题,此时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转变的阶段,有很多心思是教师一时间不能准确捕捉到的。在课堂教学组织中,不妨以“心事条”的形式,让“初识愁滋味”的学生写出自己的烦恼,再由班级学生一起讨论。这些烦恼其实很多都有共性,在学生的相互讨论中,逐渐对有困扰的学生也是一种鼓励及劝解。这样的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既丰富有趣,又能真正答疑解惑。从学生的生活挖掘素材,可以以实际的问题去注解教学内容,如法律相关知识学习到权力的维护,此时就可以举例315消费者权益日,对于自己网购后出现了问题,要不要维权等,当学生投入到这样的讨论中,就逐渐明白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了。挖掘生活的素材,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特征以及围绕在周围的网络信息等着手,逐渐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带来丰富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官。
        四、以丰富的形式促成互动
        以丰富的形式促成教学的互动,是指教学中为学生预留出足够的时间,促使学生与课程内容、与课堂、与同学及教师均形成积极的互动。例如,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充分预留出小组合作探究的空间,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某一特定主题加以讨论,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做出讨论[3]。丰富的形式当然也更为开放思路,不再拘泥于课堂就知识点论题目的阶段,而是以多元的互动展开。如围绕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小法庭”的班级互动,再如一些普法宣传日等,指导学生到校园中进行法律知识宣讲,真正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组织教学中,丰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还可以由教师做进一步的开拓,以全面推进学生的参与,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提升。
        五、实现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
        实现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是立足课堂的革新求变。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组织方式的革新,可以为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逐渐找到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尝试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需要教师率先解放思路,真正促成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做出铺垫。在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多样的形式,如翻转课堂、学案导学、视频导学等多种形式,试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精心设计每日课堂教学,试着通过不同的表述促成学生对课堂的新鲜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及互动中。除了这些基本的形式,也可以在课余的作业和评定的形式中加以调整,如学生的作业环节,增加实践部分,使课堂的学习到了现实生活中有了直接的映射。在课堂的评价中,也要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情况等,以交流、沟通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评价,使得课堂这个整体得以完整建构。
        结语
        在初中阶段,深入推进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结合,能够关系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全面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真正将探究的过程交给学生。学生能够结合道德与法律课进行主动地思考探究,也就能逐渐以相应的知识点去注解生活,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结合初中阶段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设定组织课堂,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承东.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艺术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8,13(1):65-66.
[2]王金莉.“四化”:让道德与法治课更精彩[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8,15(2):103-104.
[3]屈丽霞.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8(1):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