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   作者:罗晓泉
[导读]

罗晓泉   湖南汉寿一中  4159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1-195-01

        诗歌鉴赏多文本比较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提升理解能力,积累鉴赏方法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进行比较阅读是语文课堂的操作准则,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驰骋想象,激活文字,創设形象,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在讲授《虞美人》和《一剪梅》的比较阅读时,先播放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片头曲,哀婉、绵长的曲调,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画面,浑厚、动情的旁白,给学生以视听冲击,感性认知,燃起情感热浪,学习的热情。讲授《一剪梅》,先播放音乐《一剪梅》,在音乐清凉、幽然的意境中润物细无声,进入教学情境中。激活文字,创设形象,设置情景,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诗歌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找到对比点,架设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领略内涵的目标。例如: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李贺的《梦天》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同为游仙诗,同为绝望于现实,于是驰骋奇幻的想象于尘世之外。因为作者的经历和艺术风格的差别,导致主题和意境的差别。李贺是“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注定他的诗是幽深、神秘、阴柔、纤弱的;李白是昂扬振奋,潇洒出尘的。李贺满腹才华和旷世济时的宏伟抱负,被无边的黑暗和苦闷挤压到了生命的死角,聊以慰藉只有用心灵的浮光暗影来编织自己虚幻的梦。这首诗是他苦闷的象征。架设桥梁,明确比较点,是领略诗歌内涵的途径。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读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做个性化的解读。例如:比较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在情感内容上的不同。


辛诗的情感就是多重的,可以做个性化解读。如,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锦绣江山落入敌手,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激起丧国之痛;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对英雄追慕、缅怀,羡慕他们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屡遭贬谪,抒发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志难以实现的无奈。语文教学中主张学生放飞思绪,彰显个性,是发散思维,深度思考,提高创新的必要条件。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诗歌多文本比较阅读是拓宽视野,丰厚积累的有益实践。激活文字,创设形象;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放飞思绪,彰显个性,是指导诗歌多文本阅读的有效探索。“古人学问无遗力。”以多文本阅读为立足点,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深层解读,突围高考。
        教师要想要细化学生的阅读,就需要带领学生深入体验词语的用法,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到用词的精妙之处,进而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词义,感受到词与词之间的不同。而教师倘若想带领学生较好地探究词语,就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调换词语,让学生比较不同词语放入文中的阅读感受,进而让学生能够学会灵活地运用词语,学会推敲词语的用法。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比较不同的词语,一方面可以充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的词汇量大大提升,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比较词语,学生还可以学会在写作的过程中考察词语,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可谓是一箭双雕。
        写作的一大魅力就是修辞,不同的修辞手法将会带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修辞的精妙之处,就可以让学生对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展现,通过比较修辞手法来深化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当的修辞,进一步领略写作大师的风采,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目前来讲,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阅读作品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诗歌,包括古诗词和一些短小、有韵律的古文作品;第二类是小说,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等;第三类则是散文,分为现当代等;第四类是一些应用文,如说明文、议论文等。以上所列举的每一类文章都会有自己固定运用的修辞手法,但其中又包含有各种不同之处,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学习写作修辞的运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文章的结构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倘若一开始写作就没有采用恰当的结构,就会使文章瞬间黯然失色。而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就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章结构,让学生清楚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要用什么样的行文结构。在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写作结构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不一样的写作结构,让学生在扎实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学生倘若能够较好地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到比较阅读的意义,将对铺设学生未来的语文阅读道路发挥极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讓学生懂得比较阅读的重要性,并运用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比较阅读的兴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较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新时代青年,让阅读这一传统学习方式得以传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