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多元解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   作者:邓艳
[导读] 传统语文教学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常以专家的解读(教参)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完全不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整个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而小说教学属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解读至关重要,关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

邓艳   四川省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  四川  中江  618100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常以专家的解读(教参)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完全不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整个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而小说教学属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解读至关重要,关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读策略。
【关键词】语文小说教学 人物形象 多元解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019-01

        部编版教材中,选入了很多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极具代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使其对小说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新时期,如何打破固有教育思维,对小说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形成多元化解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值得我们深思。
        一、课内外小说内容的结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的解读与分析不应该只简单限于教材文本,要适当拓展课外小说情节,以突破人物形象解读的局限性。比如在《范进中举》一课中,课文主要通过范进在中举之后发疯的情节揭露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联系前文对范进中举前穷愁潦倒境遇的交代,传统教学对于范进这个人物的解读定位于被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这种解读具有其合理性,但也显得有些简单与片面。我们可以将这种解读称为“解读一”,接下来我们结合小说的课内和课外部分开展多元解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范进家庭情况进行分析,能够知道其家境贫寒,以胡屠夫(范进的丈人)的话来说,就是我女儿从进到你的家门,十几年几乎没吃过猪油。组织大家思考:范进的家境如此困窘,作为一家之主的他为什么不去努力赚钱谋生,来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呢?再说范进乡试回来之后,家里已经是揭不开锅饿了两三天,其母亲饿得双眼看不见,迫不得已让他去集市卖掉家中下蛋的母鸡。经过上述分析之后,让学生开展讨论,探讨范进这一人物除了可悲的一面,还可以怎么理解。经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范进其实还有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担当的一面。随后,教师便可引入小说的课外内容继续帮助学生解读这一人物形象:范进在中举之后对于他人供奉的钱财、田产、房产来者不拒;酒席上,范进装模作样“遵制”,不使用银质碗筷,却大吃大喝,丑态百出。
        通过对教材文本和课外小说内容之间的融合,使学生对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形成多元解读,即虚伪、贪婪、自私、可憎等。简而言之,对于范进的解读,他不仅是一个可悲的知识分子,也是令人鄙夷的世俗小人(解读二)。如此一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其丑陋的一面,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将更加透彻,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辩论法的运用
        在小说教学中对于人物形象的解读,可以通过辩论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其关键点在于:①选择形象差异较大的人物形象。


如果学生对于小说当中人物形象在解读过程中出现较大差异(甚至引起认识上的冲突),便会使其阅读感受与情感倾向出现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便适合采用辩论法加以解读。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小市民菲利普夫妇、《孔乙己》一文中的读书人孔乙己等;②设计适合的辩论题目。辩论题目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辩论的效果。而辩论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于双方学生围绕辩题加深对其的认识,在得到差异较大的认识之后要各自拥有充足的理论依据,这样才能体现出辩论的实效性。比如在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可以组织辩论,题目为“孔乙己最终不幸结局的主要责任是否在于他自己”;③准备好辩论素材。准备辩论素材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在课堂上由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对具体人物形象形成差异较大的解读倾向,并及时组织大家围绕某个观点开始辩论。这一情况之下,辩论素材准备的重点在于挖掘课文中对于人物刻画的内容。另外一种是由教师依据教学情况为学生布置课后辩论题目,再找其他时间进行辩论。这一情况之下辩论素材准备则不再局限于课文,应该充分结合各种课外文本进行准备;④辩论过程引导和控制。辩论过程中,在学生发言时教师通常不应该过度干预,要鼓励大家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然而,这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如果学生在辩论中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跑题、无价值辩论、言语不当等情况,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引导与控制;⑤辩论结果总结和反馈。
        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如果遵循传统教学思维,一般是针对菲利普夫妇的言谈举止进行分析,得出批判性结论,认定他们属于自私冷酷、爱慕虚荣的庸俗小人(解读一)。然而,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阅读和分析莫泊桑的作品,以了解莫氏思想为其前提,采用辩论法加深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深度探讨。设计辩论题目为“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否应该被批判”,将学生分成正方两方,并设置辩论问题:①菲利普夫妇应该对于勒如此绝情吗?②菲利普夫妇应当怎样对待于勒?③在于勒回来之后,菲利普夫妇出于何种担心不愿与其相认?通过辩论,使学生对菲利普夫妇产生更加公正和客观的认识,他们虽然势利冷漠,但这都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们是可悲的(解读二)。  
        三、比较法的运用
        比如在《故乡》一课当中,杨二嫂的形象通常被大家理解为一个尖酸刻薄的小市民(解读一)。然而,我们是否应该想想,老年杨二嫂为什么会如此尖酸刻薄、贪图小利?是什么使曾经文静且貌美的杨二嫂变成如此模样?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仔细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官匪巧取豪夺,不仅让闰土这样的庄稼汉不堪重负,也让杨二嫂这样的小手工业者度日艰难。笔者认为,不应该由于小说当中对于杨二嫂年轻时期介绍较少而忽略它,简单地将杨二嫂定位成尖酸刻薄的模样。她从美丽的豆腐西施变为细脚伶仃的圆规,从安分守己变得尖刻贪婪,更能折射出社会的黑暗。杨二嫂因为深受压迫,从而形成心理上的畸变,她同样是一个悲剧形象(解读二)。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小说教学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多元解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促进学生通过多个视角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洪大.初中语文小说有效性教学的实现探寻[J].新课程,2020(41):168.
[2]包海渊.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小说阅读情境的方式[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7):1.
[3]孔维宙.初中语文小说内容的教学指导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