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组合作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   作者:肉孜尼沙·扎克尔
[导读] 小组合作学习一直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颇受欢迎的学习方式之一,而语文学科的学习也离不开小组合作。笔者就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提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希望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有效教学。

肉孜尼沙·扎克尔    新疆洛浦县恰尔巴格乡小学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一直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颇受欢迎的学习方式之一,而语文学科的学习也离不开小组合作。笔者就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提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希望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课堂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30-01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笔者认为,小组合作主要就是通过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再以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1]。这种学习方式将独立的个体与小组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小组合作学习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上要注意以下的策略。
        一、科学合理分组,明确各个小组成员的职责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分为超大组(10人以上)、大组(7—10人)、小组(2—6人)。这种方法主要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并且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教师要求学生在分组之后明确各个小组成员的职责也是十分重要的。小组的分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分组前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特长、性格、成绩、合作能力等各方面均有综合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各个小组成员的能力基本一致。此外,分组还应该重视男女搭配、性格互补等原则,尽量让每个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各个小组的能力均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以及竞争交流[2]。分组之后,为了避免学生偷懒的情况,还应该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比如,每个小组有8人,首先就应该确定小组的组长、副组长,小组的队名、口号好,等等。有的小组起名为先锋队、梦想队,就应该对应相应的名字确定本小组的口号。其次,还应该确定小组的分工,比如记录、发言、提意见、组织等,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明确小组成员具体分工的情况下提高了合作的有效性。
        二、看准合作时机,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也应该要看准时机,切不可胡乱运用该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当学生的看法不一致时,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语文学科的知识具有多元性,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不一致的看法。但是,小学生缺乏理性分析,思维能力不强,想要让他们进行有力的说明还是比较困难,再加上他们对问题往往是各抒己见,表面的争论很多,但是说服力并不强。因此教师应该让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从而互相争辩,最终明确对错,就能收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且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第二,当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难度时,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难忘的泼水节》这节课的内容为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这篇文章题目就是难忘的泼水节,你能找到几个难忘的原因?”部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足,再加上不自信,对自己找出的原因的个数存在怀疑。因此,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各个小组的成员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再分析并且整理,最终就可以理解此次泼水节难忘的原因。如此一来,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就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促进小组内的成员共同提高,而对于教师而言则是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布置具体任务,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认知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主要是凸显学生主体的一种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时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能力深入研究教材,给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中等的任务。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学习的信心,假若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难度过大,没有学生能够完成或者是只有几位学生能完成,这样的任务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布置的任务难度不要太低,且又不要太高。比如,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时,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人在做实驗?第二个问题是:又是怎么做的呢?第三个问题是: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在以上三个问题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去探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不断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不仅帮助学生逐渐培养自身良好的习惯,并且能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给予恰当评价,提高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学,教师要制定良好的评价体系,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各自含义,再深入体会父亲对我们的期望。当学生分组讨论并且派出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室可能注重的是对小组的评价,并没有针对个人。因此,教师应该重视综合评价,对小组合作的成果、合作的组织情况、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等进行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加具有意义,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精心编排小组合作中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薛丹.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0(9):15.
[2]刘嬿.幸福的语文课堂——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黑河教育,2016(1):76~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