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丹,庄向崴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6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社会迎来了较大的改变和革新。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快速升级的科学技术的背景下越来越迫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要需求。为了迎合时代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教育,结合实际进行培养,能对本科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011-02
一、引言
“互联网+”是在互联网时代下衍生出的一种高效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态,代表着从原有的信息化和工业化中发展中,将互联网作为发展核心,在此基础上找到并升级互联网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行业的联系,实现真正的融合交叉发展。因此,“互联网+”意味着借助网络技术实现行业与行业之间更深层次的交融与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行业叠加。正确地运用“互联网+”技术能为社会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良性生态。
自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激活更多信息能源.中国物联网[引用日期2015-07-01].]要实现“互联网+”的基本条件就是创新,它满足的六个特征分别是:跨界合作,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以及连接一切。这六个特征代表着要在原有的生态上进行开放改革。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开放新的生态,推进互联网将孤岛式的创新重新连接起来,市场被人性决定,让以往的不可能在创业者中变成了希望。
二、“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解读
所谓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在于以在校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工作意识,将就业视为向导,创新技术为培养方法,探索出高效的培养方式是当前改革的首要要求。当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 这既是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传统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于“应用”二字,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设施不够等因素,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仍有待提高。比如, 产学研合作教育还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专任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教学水平方面存在不足, 有些院校条件薄弱、尚未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 质量保障制度执行不到位等[ 孔令十.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互联网+”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7,19(04):82-84.]。风险投资在国内发展虽然很快,但针对学生创业的投资几乎为零[刘芳,杨兴全,屠海波,张永志,郝传勇,赵常松.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12):67-68.]。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往往以下短板。:
一是起步较晚,起点不高。相比于老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较短,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以及地理位置都处于劣势。且大多学校处于正在起步状态,更多只注重专业教育,留给创新创业的机会不多。受限于一些地方扶持的影响,教育资源分配也不合理。
二是定位模糊,学生意识不够。在部分高校中,学生学习专注度不够,面对各方面的学习压力以及受限于人才培养方案,大多选择按部就班地学习,长期发展导致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下降,态度消极。
三是课程不足量,内容陈旧。由于国家对创新创业越来越重视,再加上学校的发展需要,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尝试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很多高校已经逐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特色,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高校的教育内容以及形式仍然缺乏创新[李建,杨江南.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探索[J].中国商论,2019(21):241-242.]。
四是实践缺乏,管理落后。由于大多课堂类似于讲座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专精,教学压力也较大,往往都是教师一个人分析,交流讨论甚少。而且学校在教学安排上也缺乏实践性课程的普及,比如组织学生去创业孵化基地参观。
三、“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其一,时代进步,产业丰富,机遇不等人。当前中国进入了新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与成熟使得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前的实体产业遭受到了兴起的网络产业的巨大冲击,新兴的产业迅速发展,带动了很多的创业者。比如近年来的直播产业,网络产业等,间接带动了球鞋,美妆市场的发展和膨胀。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促进了大学生创业的空间。
其二,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备国家之需。步入2020年,国家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作为人才储备的各大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新时代的优势,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吃苦耐劳,肯实干的优良精神,以创业成果为基础,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国家长期输送人才。
其三,促进高校的培养模式的改变。目前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落后的教育理念和老旧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概念仍然模糊。随着教育的改革,依托结合各自专业的针对性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富有开拓思维的人才。
四、几点展望
如今应用型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转型创新型大国的必然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的逐渐调整,大众创业的观念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同[]。形成系统的、立体的、高效的教育路径, 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一)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在“政校行企”这种模式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一片高素质,竞争性强的优秀大学生走进企业。学生的创业活动与地方经济能够稳定保持一种互动的关系,相互依存。一旦创业成功,不仅带动了的发展,还向外展示了地方特性,将经济收益与文化宣传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型推广形式。
(二)更具宽度的行为,更具深度的眼光
高校的培养方式就应该更新,在直播、网购等各种新兴行业中嗅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另辟蹊径。从广度而言,学校应带动学生做好各行各业的社会调研,社会高速发展,一行的陨落可能就是另一行业的崛起,及时的调研了解能够提高未来学生的就业率。就深度而言,不能光从表面片面的看待事物,要探究它的未来发展和潜在价值。因此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行业与潜在对象的联系,正是需要大学生在未来一一探寻。
(三)多方面改变创新创业教育背景
在创新创业的宏观层面,厘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从多方面改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传统观念,要想彻底贯彻“万众创新”理念,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四)构建多样教学模式,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高校培养新型人才可形式多样:利用慕课形式的网上教学平台,线上线下对学生进行管理,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课程可以结合教师的个人背景,教学水平的不同进行不同的专项教学,融合学术型和技术型教学,打造全方位人才。学业考核也不能落后。课程的考核也该采取多样化考核,可有团队合作型,任务导向型考核,参考学生平时成绩,从应试到实践渐进考核,做到公正严格。当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也必不可少。人才评价体系体现了学生个人的学业接受程度以及创新创业水平。在信息时代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分析学生个人成绩和取得的成果,提高评价效率。再综合校内课堂,校外企业对学生实践的评价,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评定。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激活更多信息能源.中国物联网[引用日期2015-07-01].
[2]孔令十.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互联网+”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7,19(04):82-84.
[3]刘芳,杨兴全,屠海波,张永志,郝传勇,赵常松.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12):67-68.
[4]李建,杨江南.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探索[J].中国商论,2019(21):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