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驱知识化重立德树人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   作者:周勇
[导读]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教育界新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层出不穷,在教学方法上百家争鸣,但应试教育的影子挥之不去,过分强调分数的效果和价值依然存在,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观、生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引导等等,外在的教学形式的改变没有能把握住立德树人的教学本质,驱知识化,把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才是教之根本,学之根本。

周勇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中教育集团)
【摘要】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教育界新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层出不穷,在教学方法上百家争鸣,但应试教育的影子挥之不去,过分强调分数的效果和价值依然存在,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观、生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引导等等,外在的教学形式的改变没有能把握住立德树人的教学本质,驱知识化,把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才是教之根本,学之根本。
【关键词】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榜样;亲和力;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1-105-01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中强调,“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总书记的讲话发人深省,我们的思政课到底在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个人以为,驱知识化,把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才是教之根本,学之根本。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教育界新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层出不穷,在教学方法上百家争鸣,但外在的教学形式的改变没有能把握住立德树人的教学本质,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者,对老师的依赖没有根本改变,一线教学中的“花架子”并没有摆脱老师只重视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忽视了学生主体感知与质疑创新精神。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立德树人效果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在此作些初步探讨。
        一、首先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人本主义看重个人的情感、信息和意图对学习的作用,指出在教学中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多元化的个性发展。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和交往,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我们要提升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亲和力和时效性。我们老师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要有仁爱情怀,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二、要在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上下功夫
        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老师,我们要认真研究新生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要做到“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生活语言。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提升道德与法治课亲和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方式。个人以为,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学习态度,不外乐学善思。“乐学”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兴趣是求知的最好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写风格,从生活实践入手,使内容显得贴近生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能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激趣教学方法,做到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热情,自觉去掌握所学的知识。疑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设疑引思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乐于求得答案。而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师生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设计的问题,要适合他们的年龄特质和时代特征,能启发他们的思维,而且对他们来说是相对具体的、能够想象得到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三、强化榜样力量,用英雄的事迹感染学生
        榜样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盏明灯。榜样具有良好的感染力,弘扬的是正能量。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理想的人物不仅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英雄的人和事迹永远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致敬。我们道德与法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人和事去感染教化我们的学生,让爱国主义精神潜移默化的深入每位学生的心坎里。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听英雄事迹报告会、热点材料分析、等;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穿插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模仿英雄事迹进行表演等。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让思政课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四、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课老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我们唯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才能不负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老师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首先我们要使自己具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人格、深厚的情怀、宽广的视野、科学的思维。其次,我们要向优秀的同行学习,在教育教学中,树立榜样意识,见贤思齐,不仅要学习优秀老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更要学习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再次,我们要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和实践,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感悟、反思,时刻提醒自己用脑子工作,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全能型、开拓型的新时代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总书记的重托和期望。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中,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于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周灵.张舒予.朱永海.《视觉文化》.2011全国教育技术博士生学术论坛
[2]崔允漷[M].《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
[3]夏莉琴.《中学教学参考》.2013,000(6):50-51
[4]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