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浅说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   作者:熊海燕
[导读] 课堂生成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方法和策略。立足课堂,创造性的使用课本教材,在预设与生成中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增添与课本教材相关的资料,以课本教材为抓手整合校本课程资源,着力打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重要途径和策略。

熊海燕   湖北省当阳市半月初级中学  湖北  当阳  444100
【摘要】课堂生成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方法和策略。立足课堂,创造性的使用课本教材,在预设与生成中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增添与课本教材相关的资料,以课本教材为抓手整合校本课程资源,着力打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重要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1-100-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语文课堂教学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非预设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征,它强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化活动,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成为学生赖以成长的精神家园。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宰着课堂,课堂教学“讲风”太盛,教师独霸课堂话语权,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更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贝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与拓展生成,将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坚持以生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初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立足语文学科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着力探寻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途径和策略,着力构建灵动、活力四射、且有生成性、多样化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在预设与生成中灵活处理教材
        备课是课前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一般说来,一节课,教学内容如何呈现、教学环节如何安排,都会事先安排妥当,但实际状况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的过程,其间会因学生的个体差别、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出
        现许多新的情况,即我们所说的生成性资源。所以在备课预设和教学生成的过程中灵活处理教材是实施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重要策略。
        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可以活用它。学生现在学得活,将来才会用得活。活用教材,方法很多:可以续写、缩写(九上小说单元中,可以续写菲利普一家躲避于勒回到家后会发生什么,穿越时空与闰土、杜小康等小说人物对话,也可以缩写《孤独之旅》),老师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激发他们的潜能。在续写《故乡》中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时,有学生写他们为了新生活在战场上同仇敌忾杀敌的;也有学生写他们又重蹈了“我”和闰土的人生轨迹,彼此之间仍隔着厚障壁;还有的写他们迎来了新生活,一起幸福的安享晚年。同样的教材,处理方式不同,就会有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处理教材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处理方式。九上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在完成教材既定课文的教学计划后,我们还选取最美现代诗:顾城的《一代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卞之琳的《断章》、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沙扬娜拉》、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汪国真的《也许》《热爱生命》,带领学生欣赏现代诗、朗诵现代诗、仿写现代诗,打开了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视角,给了学生不一样的诗歌天地。



        2、有效增添与课本教材相关的资料
        课本的信息含量是有限的,它只提供了一个基础,一个创造的起点。一个老师要带着想法上讲台,而不是带着书本上讲台,当然不能局限于教材提供的那些信息,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去找相关类似的资料。在讲授《昆明的雨》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呢?”入手,课前收集了汪曾祺从在昆明读书到后来收获爱情的过往,让学生了解汪曾祺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昆明的雨》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除了“昆明”是作家的“第二故乡”,那里有自己青春的脚步和梦想,还因为昆明的雨季里有一段诗意的人生。老师如果课前不折磨自己,课中就会折磨学生。正是因为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一目了然,就比硬逼着学生抱着教材死打滚要生动的多、有效的多。
        3、以课本教材为抓手整合校本课程资源
        我们学校开发了“生存、生命、生活”三大板块的“生长”课程体系。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时,将本课与“生长”课程进行整合,把学生带到“生长”基地,利用基地墙面上的二十四节气歌,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春之晖小组,主要展示有关春季节气的诗句;夏之梦小组主要展示有关夏季节气的谚语和歇后语;秋之韵小组展示有关秋季节气的诗词、歇后语;冬之涵小组展示有关冬季节气的小故事,并在每个环节又穿插看图互动,最后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二十四节气歌。这种课堂处理方式,拓宽了学生视野,二十四节气凝聚着华夏祖先无穷的智慧,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城镇化的今天依然有着它非凡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勇于肩负这项使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实现了语文的育人功能。像这样的语文活动,学生乐于参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性学习,具体内容由学生去设计、完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潜能,培养了综合能力。
        4、着力打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再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由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当然,语文课堂的有效生成还需要教师认真备好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要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学生,才能让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教师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的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以便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在今后我们还会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探索生成性教学中的课外拓展策略,开发校本课程,以期形成学校特色,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出语文教师应该做出的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