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   作者:木合塔尔•托乎尼牙孜
[导读]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全社会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健全完善政府生态责任制度。

木合塔尔•托乎尼牙孜    中共温宿县委党校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全社会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健全完善政府生态责任制度。
【关键词】生态文明;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1-093-01

        一、生态文明的涵义
        “文明”二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中,具有文采光明和文德辉耀的意思。对于生态文明的涵义当前学术界争论不一。笔者很赞同俞可平的观点:“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2]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需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工业文明所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人类却求物质利益而舍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缺乏保护和建设意识,不合理利用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从而使得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江河、湖泊、森林、草原面积在缩小,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在加剧,大气污染加剧、臭氧空洞不断在扩大,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使得能源在枯竭等。这些生态问题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还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环境安全。要解决这些生态问题,人们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从而为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保驾护航。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全新的、和谐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生态破坏严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就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遵循“自然中心主义”,而是要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公民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公民对于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和道德基础。生态意识的提高需要通过引导性的教育来实现。教育要根据人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式。当前社会上的人群可以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校学生,另一类为社会上的人群。对于学生的生态教育应该以上课为主,学校开一些选修课,请一些知名环保人士授课,知名人士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是选修课也会有很多学生来听,这样的课程会潜移默化的传输一些环保生态意识给学生,在无形之中学生的生态意识就提高了。对于社会的人那就主要靠媒体、单位、社团等,平时开展一些环保活动,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呼吁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环保组织要大力宣传环境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以绿色社区、绿色村庄、绿色企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为载体,来加强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形成爱生态、保生态、发展生态的良好氛围。总之,要把生态教育纳入全民社会教育轨道常抓不懈,树立全民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乃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要克服这一制约最好的方法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态产业,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生产体系,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大力发展以生态工程和信息工程为代表的低物耗、高增值、高知识密集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使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完善、健全政府生态责任制度
        当前政府在权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这个天平的时候,应该更加倾向于生态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下更应该大力推进生态施政,贯彻执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保护生态,千方百计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政策性倾斜,研究制定出各种充分考虑生态因素的宏观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对开发生态技术,生态产业的个人与单位实施政策倾斜,建设多元化的生态治理投入机制,健全生态治理的监测预警机制,形成以生态优先为前提的政府规划机制,特别是要引入绿色GDP的概念,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决策,努力提高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实现良性循环。
        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并不矛盾,合理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好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关系的扬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注释
[1]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