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力进阶——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开发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周佳佳
[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应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数学阅读能力,它是求解数学题目的决定性能力。没有好的阅读能力,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无法进行下一步深度的应用能力、逻辑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对学生课业的抽样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解决数学题目过程中,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看清题目”。往往学生只要耐心再看一遍题目,大多数就都能够做对。因此,在高段小学生面临小升初的学习压力,具备良好的数

周佳佳    东阳市南马镇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应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数学阅读能力,它是求解数学题目的决定性能力。没有好的阅读能力,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无法进行下一步深度的应用能力、逻辑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对学生课业的抽样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解决数学题目过程中,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看清题目”。往往学生只要耐心再看一遍题目,大多数就都能够做对。因此,在高段小学生面临小升初的学习压力,具备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更为重要。本文梳理出数学阅读能力的三个维度,并从思维力进阶的角度,帮助小学高段学生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思维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08-01

        小学新课标对于数学阅读的定义显示:学生个体根据既有经验与知识,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第一步阶梯。
        一、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三个维度
        小学高段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具体数学阅读能力分为以下三个维度:
        1、语言符号阅读。数学课本里的语言符号有分为小标符号、图形符号和图片符号。小标符号主要用于标注数学题目里的关键信息,他主要用于题干和题目中的标注、标记,帮助学生把握题目重点。阅读小标符号,要重点锁定小标所指代的信息。图形符号主要有圆形、扇形、方形、菱形等,一般是围绕着图形出题,面积求解或者体积求解等,需要学生从图形中找出可以推演的逻辑信息。图片符号一般会以情景图的形式出现,图片中会关联某一件具体的事,学生需要从中读出隐藏的数学信息。
        2、应用文字阅读。数学应用文字阅读,包括数学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结论、法则、规律等,也包括书本上的例题和练习。这些例题往往是公式、法则的延伸,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公式和法则的运用。学生阅读例题,应该着重阅读例题的解题思路、方法步骤、说明提示,可以适当对于关键词进行划线,边划线边思考,确保不遗漏关键信息。
        3、信息引申阅读。对于小学高段学生能力要求来说,他们不仅需要读通字面上的应用信息,更要读懂字面背后的引申义。例如,弄清楚题目的逻辑推理关系,弄清楚公式推导的思路,找出图形中的因果规律等,都需要学生读懂题面之后去思考题目隐含的数学信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假设、证明、想象、推理、整合等认知过程。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要弄清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学生读题,究竟读什么?从以上三个维度,笔者为学生梳理了数学阅读的内容及阅读的主次顺序,帮助学生更全面理解数学阅读。
        二、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数学阅读是阅读主体根据阅读材料,所进行文字与数学符号的转译过程,从而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论。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为高段小学生往初中、高中、大学等方向进阶打下了基础,也有效提升了学生个人的逻辑能力、判断思考能力和想象推理能力。
        1、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好的阅读习惯有从意识层面认真读题的能力、也有从能力层面关于学生数学思想、数学表达和数学思维的构建。阅读能力好的学生,能够更快理解题目所传达的意思。


而对于阅读能力欠佳的学生,他们往往马虎看一遍,就立即动笔,没有很好地理解题意,甚至还会出现粗心读错题的现象。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功”,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不仅在数学学习上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读题习惯,对于学生在跨学科的审题能力上也有帮助。
        在能力层面上,通过数学阅读,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学会数学思维和表达技巧。
        例如,求解这道应用题:一块绿地面积是200平方米,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这是一道小学数学四年级的应用题,如果纯粹进行纸上阅读,初学者很难解答。而懂得数学思考、数学表达的学生会在白纸上进行图形的绘制。把文字转化成图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成熟,不仅体现在他能读懂题目,更在于他能用更智慧的方式去理解题目。
        2、有助于学生自身数学能力的提升。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另一个层面,其实也提升了学生滋生的数学能力。新课程大纲中指出“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开发。”传统“我说你听”的集体演讲式教学方法,并无法帮助个体实现能力的区隔式提升。要实现个人数学能力的成长,功夫还在课外,而学生在课外的数学能力提升,必然需要用到数学阅读能力。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能。所以,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也是在帮助个体实现自身数学能力的提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可以通过老师教授的阅读能力,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数学阅读实践。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是当下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的痛点。而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应该是进阶式的,随着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设置阶梯式的进阶培养方案。
        1、找准阅读关键词,强化学生重点思维。以往,学生在做数学题的时候,理解很肤浅,又很粗心,常常没办法准确定位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导致做错题目。例如:在一道画图题中,题目是:在第一行画三个三角尖,第二行画了一个圆圈,圆圈的个数是三角尖的四倍。学生在第二行仍旧画三角尖,虽然个数对了,但是没有满足题目的要求,依旧不能算正确。这就是由于学生对题目关键信息把握不准确,带来的失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第一阶,就是要先让他们有读题主次的意识,标注并勾画出题目的关键信息。
        2、质疑性思维培养,在引导中阅读。传统的数学阅读都是学生自己阅读,而在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二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遇上大段复杂的数学题目,或者是比较枯燥的规律、难记的公式的时候,运用质疑思维,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会事半功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在阅读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答问题。对于问题设置而言,也有一定的技巧,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破题的钥匙,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3、纵横对比性思维,内化学生阅读。纵横思维的对比,适用于数学阅读培养的第三个阶段,常常用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已经阅读完成的知识、公式、规律、错题,需要时常复习巩固。而利用横纵对比,比较各个规律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生更牢固,更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体系。对于错题的横纵对比,教师也可以出一些组题练习,分析题目错误的原因,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题不二错。
如何读题,如何破题,如何复习阅读的材料,是小学高段数学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运用好三个阶段的阅读培养方案,能够有效实现学生思维力的进阶。毕竟数学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这样三阶的能力培养体系下,学生可以逐步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在他们今后的学习中也会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2015(07)
[2] 陈金义.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些探索[J].学周刊,2014(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