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体育课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唐小芳
[导读] 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唐小芳    四川省宜宾市李庄中学校
【摘要】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25-01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学校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学校体育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学”。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体育教师以积极向上的情绪来感染、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以严谨科学的术语表达,难度适中的设疑引趣,幽默风趣的谈吐,灵活、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来施教,从而减缓学生无谓的紧张与压力,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应善循循善诱,善于捕捉闪光点,批评时注重方式方法且就事论事等。
        教学中适时“留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时间与空间的保障,让学生“会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能创造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使学生动脑、敢问、敢说、敢去做。在学生初具武术动作学习方法后,我将原本需要教师“手把手”传授的由六个动作组成的套路动作“整体打包”留给了学生――我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6~7人,并按组员人数向各个小组分发不同武术动作的图解、线路变化图片,在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的自主研习后,引导学生组内交流进一步掌握正确动作,然后由各小组依次进行集体展示;随后请各组向其他小组“派遣”一名“交流”成员,该成员负责在新的学习小组中将自己学会的武术动作教给新同伴……学生在“兵教兵”的学习氛围中体验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功。适度留白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巨大,学生通过类似的活动过程,势必会在交流实践中慢慢积累更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与能力。
        注重因材施教,点拨学生寻找和改进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深入研究教材和组织教法、合理选择、设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教师还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年龄、心理特征、基础储备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适宜的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到发展、体验成功;如,对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可暂时性地降低练习标准、减少练习次数、改变练习内容等方法,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训练来掌握学习基本方法,当他们达到一定水平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培养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而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指南。学生在有兴趣的状态下学习和在沮丧厌恶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是极为不同的。兴趣促成动机,动机支配需要的行为,因而,兴趣的强度决定行为的结果,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人的神经、情感领域也就无意识地产生了动力,而且这种兴趣保持的时间相对较长。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必须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技术、竞赛、游戏”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每学期新开学第一节体育课的内容是室内理论课。为了把第一印象留给学生,教师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体态大方、精神饱满、教学内容全面准确精练。为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还要经常参加社会团体组织的各项比赛或组织工作,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一种倾向性情感,油然而生的学习兴趣溶于其中。
        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求知欲强,对新的动作很感兴趣,对单调、枯燥无味、重复的动作比较厌恶,在组织教学上,应抓住重点,教法灵活多样,做到严而不拘、活而不乱。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学生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其成效也就愈大。大多数学生是喜爱体育课的,但他们的兴趣有时遭到了扼杀,使其体育意识也随之淡漠。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快乐还给学生,这种快乐是其它课程无法给与的。学生一旦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喜悦,终身体育意识的种子就会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对教与学起导向﹑激励﹑诊断、调节和评价等作用。所以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科学,能否激发学生自主学练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制定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围绕精心按排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作到难度适宜,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全面达标。加强预习指导,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因而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如果在课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那么学生就可通过预习了解教材,在课上时就能“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而且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也可以从预习中得到一定的培养。课堂教学变教师“传授”为“点拨”,教给学生自主学练的方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体育课堂教学要着眼于教思路﹑指方法﹑找规律,教学变“传授”为“点拨”,具体表现在对某一技术进行教学时,不仅教会学生掌握某一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该动作技术或是进行某一项运动项目锻炼的方法,并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对个别技术进行模仿自学。课外体育中让学生扮演主角,引导学生培养主体意识。课外体育活动不要一切都由教师来安排和组织,应尽可能地指导学生自主确立锻炼目标,自主选择锻炼内容,自己组织锻炼,以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自主学练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之,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求知方法,让初中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大胆地去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真正达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