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张函
[导读] 环保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也是初中历史教学承担的重任。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既是当前的国情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途径。

张函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中学  628000
【摘要】环保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也是初中历史教学承担的重任。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既是当前的国情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环保教育;德育渗透;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40-01

        环保教育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环境意识。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历史教师的职责,也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开发课程资源,挖掘教育潜能,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促进学生环境道德的内化,从而激活、教好初中历史课。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资源,渗透环保教育
        目前的历史教材只是史实的罗列,那些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完整、系统地体现出来,更没有深入分析讲解,便使得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环保内容具有隐蔽性,但是,我们历史教师只要用心去寻找、挖掘,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渗透了很多的环保内容。例如:世界历史教材中设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专题。教师通过提供酸雨、核污染等触目惊心的环境危机实例。可以使学生内心产生巨大的情感震撼,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又如,在蔡伦东汉改进造纸术,使用烂渔网,树皮,破布,麻头作为造纸原料,既降低了成本,又加强了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体现了古人充分利用资源并且保护环境的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可联系环保知识,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做起,保护森林。总之,历史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教科书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史实和依据,历史教师应通过有机的渗透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特殊的环境教育作用。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效率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教学更强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是一种共识。民主的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受教育过程,必须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使学生在自我表现思想道德素质和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尽量使用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带、计算机软件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此外,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决定了环保教育绝非某一学科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深挖历史与其它学科环保内容的交叉点、结合点,如把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语文、生物等诸学科通力合作,丰富、扩大环保教育的内容,强化环保教育。
        三、学习法制条文,强化环保观念
        利用历史教材中重视环保的典型史实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在中国古代历史教学中,还可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秦朝的《田律》是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典;唐朝的《唐律》用法律保护自然环境开了先例;而南北朝时对乱砍乱伐林木者256依法惩处;宋朝时保护农业发展和用植树造林的办法保护河堤(春植树、夏护堤,定为常制);元朝时保护林业、鸟类,维护生态平衡;明朝时的督促检查执法制度;清朝时设官专管水利,设堡专门保护河堤的办法,延续至今仍在施行。通过渗透教育,将这些历代的环保思想、条例及做法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确立起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的环境道德观。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制定《中国环境保护法制》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法规、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环保法规的积极性,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保护环境中去。
        四、开展实践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是把环境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而是通过教师跨越学科、不局限于教材,去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的教育”,故环境教育十分强调实践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环境意识会得到提高,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所在乡镇、村庄及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污染状况,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以培养学生那种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例如,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我紧紧围绕“美丽广元,清洁城市”的主题活动,组织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捡拾校园垃圾,帮助食堂打扫卫生,擦洗楼道扶手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绿色世界,是人类共同的愿望。而且,环保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现实生活的需求,是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需要。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相互作用的不断增强和现代生态文化思潮的兴起,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必须更新观念,从“鉴往知来”的角度,挖掘教材内容,紧密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实现历史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历史教学更丰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谢向红.环境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杭州:教学在线,2003(2).
[3]邓碌生.中学历史教学与环境意识教育卟桂林: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4]廖帝成.论历史教育应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知识卟衡阳:南华大学学报,2001(1).
[5]沈玉兰.环境意识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应该补上的一课IJ].池州:池州师专学报,200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