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课堂情境,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魅力课堂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肖永斌
[导读] 在小学德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掌握道德和法律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质是摆在教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情境教学的运用受到教师的青睐。教学情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创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他们在体验中积累了道德与法治认知,提高了教学质量。基于此,我在组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积极探寻教学情境创设对策,在本文中将对所积累的经验做出说明。

肖永斌    湖北省利川市沙溪乡建设小学  445425
【摘要】在小学德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掌握道德和法律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质是摆在教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情境教学的运用受到教师的青睐。教学情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创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他们在体验中积累了道德与法治认知,提高了教学质量。基于此,我在组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积极探寻教学情境创设对策,在本文中将对所积累的经验做出说明。
【关键词】小学教学   道德与法治   情境创设   教学策略   魅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37-02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养成学生品德的重要阵地,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得以进一步凸显。在此背景下,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则能够让学生在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掌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关于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国内众多学者与一线教师展开了诸多探讨,以下则为笔者结合个人体会,提出的关于情境教学的相关运用。
        一、设计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本着“完成任务”的教学心理开展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巧妙地整合趣味教学法,如生活化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故事教学等,都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假、大、空”现象,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特点,同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可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整合趣味教学法,是一种关注“学情”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趣味教学法的应用,也有助于改变教师学科任务不明、课程意识淡薄的现象,促使教师积极钻研课本教材,本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积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构建趣味教学的课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巧妙设计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感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急技术手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正在实现了有效的应用。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的时候,教师若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手段多样的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质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我试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性的发挥下探寻有价值的道德与法治内容。打好道德与法治有效学习基础。
        以“团团圆圆过中秋”为例,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在参与家庭生活的时候,早已经历数次的中秋节。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我在组织导入活动的时候,直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自己去年和家人过中秋节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热闹且熟悉的画面一经展现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不少学生在观看的时候,自主地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指着桌子上的月饼说:“我们家每年中秋都会买五仁月饼。”有的孩子则指着月亮说:“我会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晚上一起到阳台上看月亮。”在孩子们三言两语的描述中,中秋场景不仅跃然眼前,还营造了积极课堂氛围,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
        在小学德育与法治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扮演着知识、技能学习的主体角色。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利用多种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影响下,从多样的角度思考、探索道德和法治的内容,顺利地通过解决问题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此,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结合现实生活展现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辅助下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学路上”为例,该内容教学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体验过程中,学生们在上学路上会看到很多的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基于此,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早上,路上的行人杏色匆匆,大人赶着上班,孩子赶着上学。突然,绿灯闪烁了,现在不过去,还要再等一两分钟,会迟到的。但是,走到马路中间,信号灯肯定会变红的。如果是你,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在这样的问题驱使下,学生会自主地联系生活实际,对遵守交通规则进行说明。如此,不仅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加深了对所学的理解,还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良好道德的熏陶,一举双得。
        四、巧妙设计角色扮演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即便新课改实行有段时日,但仍有部分教师习惯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倾听者,如此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限制[2]。所以,教师应思考如何为课堂注入更多活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选举产生班委会》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角色扮演,对选举班长的活动进行模拟,在课堂上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在角色分配上有的扮演投票者,有的扮演参选学生,发动全体学生参与通过此种方式,帮助学生养成人人为班级建设做贡献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集体意识的树立。同时,在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班长的职责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就班长岗位谈谈自身的看法、理解,从而使学生对班长的职责有着清楚认识。并且,让扮演竞选者的同学上台演讲,结束演讲后,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投票,将班长选出来。在开展角色扮演的时候,班内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情境活动中,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创设生活实践情境,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为了降低学生对教材当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陌生感,通常会联系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并让学生在情境中对有关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不断降低学生对教材当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难度。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当中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还可以降低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厌恶感。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道德和法治。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事情,将老师所讲的道德和法制的问题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运用道德和法治知识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观察生活可以增加学生对生活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用心体验生活、增强幸福感,生活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使学生更加阳光。
        例如,以“大家一起来”这一课为例,教师先将一个粽子放在学生面前,问学生一系列简单的问题这是什么?喜欢吃吗?家里有谁会包粽子?很快就能将学生带入到包粽子的氛围中。教师展示包粽子的动作,并让大家学一学。然后先让一个学生到前面去表演,其余学生在下面做。有学生圆锥形围不起来的时候,会的学生就去帮帮忙;有学生米放得多了,有学生就帮着去舀掉一点点;有学生在包裹好之后,腾不出手来扎裹,看到的学生就会去帮上一把。每个学生都都想成功地包好粽子,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地进入到设置的情境中。这样,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不仅使学生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当中进行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还降低了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厌恶感。
        总之,伴随当前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倡,社会各界更为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变得愈加重要,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所以,一线教师要时刻注意与时俱进,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辅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更多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具有的乐趣与魅力,从而爱上这门课程,实现更为全面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刁玉梅.打造儿童语境 建立童趣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童趣课堂的构建[J].教育观察,2018,7(22):91-92.
[2]葛雪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活动情境创设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9):120.
[2]孙晓砺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