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高国庆
[导读] 良好的行为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品质之一。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给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帮助,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至关重要,影响着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文章从制度引导、榜样引导、教学促进和多方共育等维度探讨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高国庆   德州市陵城区前孙镇楼子庄小学  山东  德州  253505
【摘要】良好的行为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品质之一。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给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帮助,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至关重要,影响着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文章从制度引导、榜样引导、教学促进和多方共育等维度探讨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关键词】习惯养成;小学生;多方共育;榜样教育;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50-01

        小学教育阶段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可以说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就是在小学阶段,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有效形成的途径。
        一、制度层面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所谓从制度层面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就是通过制定一个标准来衡量良好的行为习惯。通俗的理解是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是好的。然而,仅仅从标准的制定上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小学生不成熟的生理和心理,使他们无法自觉地达到这些标准,也无法更好地理解这些标准。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标准,坚持和执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小学会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灌输,比如每周阅读《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这样的规范和标准很好地引导和制约小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社交。同时,对于一个班级来说,班主任对小学生的指导也非常重要。每位班主任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在整体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班规、规章等。通过不断熟悉这些规章制度,小学生可以加深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和落实。可见的规章制度可以上升为无形的习惯文化,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榜样教育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从学生的角度看,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习惯的养成可能比学业成绩更重要;从学校的角度看,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的校风和校纪,形成更好的学习环境。
        榜样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式,对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介绍和宣传优秀的形象和优秀的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模范行为来指导教育。之所以采用榜样教育,是因为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周围人和事的影响。因此,通过向小学生宣传一些规范的榜样和正面人物,小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学习。榜样教育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且在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教育的效果远优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它摆脱了枯燥的理论教育。学生可以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来模仿。
        首先,教师是一个好榜样,教师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行为。现在网络上有些学生会发表模仿老师的视频,非常生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教师的示范行为比传统的口头教育更重要,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很有帮助。例如,老师教导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持卫生,而不是捡垃圾或扫地。教师必须注意细节到位,而不是假装对学生。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行为和情感,因为教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都会被学生记住,并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此外,他还善于通过宣传一些学生的良好行为和道德,如一些学生热爱劳动,一些学生乐于助人,一些学生大胆勇敢,善于在学生中寻找闪光点。如果我们在学生中找到榜样,那么由于学生的强烈模仿,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在学生中广泛学习并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表扬”活动,比如在每周的班会课上,我们可以表扬一些行为良好的学生。
        三、教学活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教学活动活动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质。小学生的教学活动相对较多,如日常课间操、旅游、校会等集体活动,以及读书、捐款、义务劳动等主题活动,以及体育、数学、书法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然后模仿改正自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也起着引导和鼓励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表扬和鼓励对小学生非常重要。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教师应采取欣赏的态度,表扬和奖励学生的小进步,尤其是及时的激励对于学生积极的行为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对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也是非常有效的。这种表扬和鼓励,既可以来自老师,也可以来自老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欣赏。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逐步树立榜样和典型榜样,建立激励奖惩机制,通过评价进行,从而在整个班级环境中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在竞争和激励的氛围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众所周知,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其实,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反之,不良行为习惯,一旦被孩子模仿,不及时纠正,很可能会对孩子的生活产生影响,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了尽可能减少学校教学活动的不良影响,成功地与家庭、社会接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不断向家庭和社会延伸,确保学校良好的教育不落空。
        学校通过定期的亲子活动、亲子见面会、家访等方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让学校和老师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从而达到双向教学的目的,真正做到教育目标和方法的一致性,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总之,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短期内形成的,尤其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需要漫长的过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很难兼顾每个学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尤其是进行个别教育时,应当合理地借助外部力量,如整个班集体、家长甚至是社会力量,充分利用自身以及周围的教学资源和优势进行教育,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沈尧.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J].幸福家庭, 2020(11):68.
[2]周淑文.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少年, 2019(30):252.
[3]祁洁琼.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02):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