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马婷婷
[导读]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文研究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特别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做到大力发展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方面必不可少的措施。

马婷婷   乌鲁木齐市第105小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文研究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特别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做到大力发展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方面必不可少的措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传承;措施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11-01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中国创造的一种民族文化。它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并融入到一个体。它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风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丰富的思想文化的总体特征,在中华文明不断演进中形成,最终聚集在一起。中华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丰富的民族特色和风格。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统优良,内涵博大精深。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它,因为它的本质特征反映了我们对待一种文化,特别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如今的语文教育课堂中,我们要注意融入传统文化,让其发扬光大。
         (一)増加经典诵读,熏陶情感
         《说文解字》有云:“经者,织也。”意思是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基础。“经”字的本意是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制的纵线,后来被人们引申为真理的意思,也有人将其翻译为四书五经。《说文解字》上有“典者,五帝织书也”。“典”字可以被理解为重要的文献,而经典二字则表示那些具有重要含义,蕴含丰富文化知识的大作。经典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粹的文化产物,是一种纯美的文化构成。这种经典是在时间的考验中形成的,能够开启人类文化和精神的智慧。在当今社会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读经典、学经典。中国的文化遗产极为深厚。在五千年的长河中,中华文明孕育了无数经典,四大名著举世闻名。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是大有裨益的。
         (二)加强语文实践
         语文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建构学习方法、陶冶情操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教与学,向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去不断学习和积累的,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因此,为了加深对语文所学知识的理解,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一系列有趣的教学过程,如“古诗词朗诵”、“填词大赛”、“汉字听写大会”等与语文教育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时,他们就会更多更自觉地去关注中国文化。然而,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语文课本来学习语文知识,稍显单调乏味,收效甚微。这需要国家教育部的协助。国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硬件措施,鼓励教师在课内外开设更多有趣的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促进中华文化的蓬勃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分为几个阶段,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体系中,融入自己的生活行为和日常生活中。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启蒙阶段,所以最重要的是教他们读写。俗话说“三岁看老,七岁看老”,这句话说明了孩子启蒙阶段的重要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不能简单地教怎么写、怎么读,而是要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意义,让孩子们认识到汉字的伟大。教师要把生活真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创造利于传统文化学习的语文环境
         在语文学习中,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如语文教材的选择,语文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理解,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推广政策等。因此,要让传统文化永垂不朽,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最重要的一点,所有教授传统文化的教师都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正所谓言传身教;其次,我们需要创造良好的语文传统文化的学习环境,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最后一个原因在于老师的文化素养。一名教授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师,他必须用于很高的传统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僵化教学,按图索骥,照本宣科,而应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结合,让学生相互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自身需求的提炼和吸收。
         要营造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必须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可以在各个学校开设学习传统文化的课程,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列为学生的学业考察项目,通过与学业成绩挂钩,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完之后有一个很好地总结与反思。另一方面,还可以建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建筑和事物,使学生耳濡目染,逐渐习惯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传统文化博物馆、传统文化历史长廊等,还可以举办更加吸引年轻人的汉服文化交流会、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活动,让传统文化深入到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旭明. 以求真务实精神促进语文教育健康发展——兼论真语文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课堂教学[J]. 语文建设,2018(34):4-24.
[2]石庆文. 浅谈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 学周刊,2017(28):134-135.
[3]刘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 中国校外教育,2016(20):14+21.
[4]赵颖霞. 晚清民国时期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历史嬗变研究[D].河北大学,2016.
[5]黄集初.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的省思[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许念一. 中国汉字规划研究[D].武汉大学,2015.
[7]王爱云.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