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杨莉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杨莉
[导读] 作业是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当改变传统观念,适应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关注如何促进学生数学素质、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的全面发展,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坚持质与量的有效结合;体现数学思维的发展;满足不同需求的层次性。

杨莉    青川县乔庄镇第一小学  四川  青川  628100
【摘要】作业是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当改变传统观念,适应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关注如何促进学生数学素质、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的全面发展,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坚持质与量的有效结合;体现数学思维的发展;满足不同需求的层次性。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作业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10-01

         作业是实现《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数学作业的设计要立足于《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素质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尤其要关注如何通过作业实现学生的数学经历,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的逻辑、思维,探索通过数学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数学素质,培养数学情感。
         一、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挑战性的。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数学知识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因而,小学生数学作业的设计应从生活实际中寻找例子,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的开放性和探究性题目。题目本身应当是实际生活中实实在在可以发现和探索的,提的问题切合实际,同时具有层次,由简入难,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思维能力。例如:在让学生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的作业中,除了让学生熟悉四个单位的概念外,可以更多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并探索所测量物体长度在几个单位上的关系,最后再进一步巩固对这四个单位关系的认识,用眼睛、手去体验长度单位,通过“估一估、画一画、比一比”等作业,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事实上,数学知识存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生活,设计富有趣味的数学作业,既符合教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让学生在对丰富的生活资源(如建筑、家具、电脑)的观察测量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乐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质。
         二、坚持质与量的有效结合
         实践证明,作业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作用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量,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在国际上,北美国家学生作业量相对要少一些。我国在减负的要求下,也明确规定学生作业量不能过多,但即使这样,学生的作业量也超过国际上平均水平,这正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因而小学生的作业量不能太大。过量的作业不但剥夺了学生的娱乐休闲,也会造成学生睡眠不足和厌学、学习质量不高等问题。要确保教育质量,作业的设计必须注重质与量合理结合。所谓质量合理,主要指作业的布置要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要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过于偏生偏难。一般来说,小学生数学作业应该以用时30min以内为宜,超过30min的作业,学生就会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作业的效率下降。


“质”的合理要求作业的重难点分布合理,不能平均着力,应该首先让学生抓住基础和重点,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能直接明了地把握知识,形成能力,并树立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对数学课程的认同感。量的合理并不意味着作业的绝对减少,而是要提高效率,避免重复、低效,让学生在规定的适宜的练习中学会、体验数学知识,实现作业的最大效益。
         三、体现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小学生处于知识的起步阶段,能否通过知识的学习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分析、推理和形成模型的逻辑思维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思维应当包括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素质。因此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尤其要注重通过练习实现对思维的体验和感知,并通过大量实践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也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数据、运算、推理的思维。因此,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中必须关注学生如何通过完成作业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需要合作或探究的作业题,如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在关于三角形的构成要素的作业设计中,让学生调查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结构、稳定性如何等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并体验如何与他人一起合作,解决问题,拓展自身思维。
         再如,教师也可设计下面这样一道思考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一项工程,甲、乙两人合作5天完成,如果甲独做10天完成,乙独做几天完成?”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在解这种应用题时,可能存在思维混乱,抓不住规律,究竟该用“+”“-”“x”“÷”哪种方式计算?该题目必须经过有效的分析和综合才能得出答案。因此,在作业的批改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发展的程度,在随后作业的讲解中,则要据此引导学生从题目中的问题入手抓住核心:求乙独做几天完成即是求乙的工作时间。根据工程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乙的工作效率,这样,就能较容易地解决问题。在类似的处理过程中,学生的分析、综合的思维素质也能逐步得到提高。
         四、满足不同需求的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关注每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数学品质。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可适当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能继续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能经常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例如,教师可以从学生差异、作业难度、作业要求和作业发展来实现分层的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与处理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通过作业得以锻炼和巩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深入思考《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探索优化作业设计的途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要提高自身对教材的娴熟驾驭,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环节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也能逐步实现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宝贵.家庭作业观之反思与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0(7):44-47.
[2]徐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学书.国内外家庭作业比较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65一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