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1期   作者:张瑞君
[导读] 教育学家华特表示,语文知识的延伸和生活的延伸是相等的,这也充分地说明,语文教育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语文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和实际生活相连的,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引入了生活化教学,这使得学生学习起来要轻松很多。生活化教学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到轻松、减压,可以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张瑞君   昆明市五华区厂口学校
【摘要】教育学家华特表示,语文知识的延伸和生活的延伸是相等的,这也充分地说明,语文教育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语文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和实际生活相连的,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引入了生活化教学,这使得学生学习起来要轻松很多。生活化教学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到轻松、减压,可以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8-069-01


         小学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且能够采用相对应的措施进行引导与帮助,使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效率与质量进一步提高;能够采取可行的生活化教育教学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加强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既需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又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动参与者、创造者和开拓者,更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愤” “悱”的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要通过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
         语文知识时变得更加简单和欢乐,所以教师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阐述自己在学习中的所想所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文学习动力。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具体内容进行教育活动的融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进行课程的制定和安排,使学生能够在探究中逐步增强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教师也要利用生活化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二、实施情境教学
         所有的教学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学情境可以为整个教学过程带来丰富的效果,让学生融入情境的同时又学习到了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打造一个具有生活化特征的情境。


情境模式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要设置一些比较具有情绪色彩和目的性的景象,在设计情境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并不是盲目设计的,必须和教学内容密切相连,否则就很容易让学生混淆。情境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共鸣,对所学的内容有亲身体会,从而对内容产生兴趣并主动都学习,最后再对所学内容有深刻印象。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在融入情境教学后,给予了学生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好处。比如,教师在对一些描述景色的文章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将文中所描述的景象以 PPT 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真实地看到那些风景。教师也可以将一些风景图片播放给学生,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再传输知识,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促进作用。
         三、开展课外实践
         语文知识的学生离不开课外实践,课外实践可以当成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验证与证实,也可以看成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教学时,除了对课内教材进行应用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地进行课外实践,很多教师认为语文学科并不需要实践,而实际上,课内学习是不足的,在课堂之外的地方,也可以开展很多课外活动,
         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的生活化特征。比如,教师让学生以“校园的秋天”为主题写作文的时候,若只是给学生讲述秋天的特色,学生几乎没有太大的了解。但是,如果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秋天的气息和景象,再去观察秋天的颜色、特征等,学生的写作灵感会有所激发,只要教师稍微指导一下,学生就会创作出一篇极具秋天色彩的作文。
         四、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建立生活化知识框架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生活化引导,建立好语文知识框架。学生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感知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能在学生自主感受中才能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预设性,不仅给学生提供、设计这样的契机,还要关注学生在自我感知过程中的动态反应,要根据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体需求适度调整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设计数学,把生活问题语文化、语文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即语文知识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反复性。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同时,也需要进行课内拓展。课外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必须把课内课外相结合,才可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传输给学生更多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孔源源 . 浅谈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J]. 课程教育研究,2019(20):157—158.
[2]宋桂荣 . 探析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J]. 才智,2019(12):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