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林小燕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林小燕
[导读] 教师通过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可以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而又充满趣味性,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对自身行为习惯加以严格规范,将该学科所具备的育人功能加以充分发挥。教师应增强创新意识,从班上学生的学情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去感知知识,增强体验,从而增强道德与法治意识。

林小燕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融城中学  福建  福州  350300
【摘要】教师通过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可以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而又充满趣味性,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对自身行为习惯加以严格规范,将该学科所具备的育人功能加以充分发挥。教师应增强创新意识,从班上学生的学情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去感知知识,增强体验,从而增强道德与法治意识。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和化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68-01

         引言:教师通过在课程教学各个时期注入生活化教法,并迎合其学习兴趣,使之根据已有经验和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认知增强,来对教学内容做出理性思考,获取高效率学习成果。对此,本文将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导入、授课讲解与课后作业拓展层面做出生活化思考,探究教师如何将生活化教法的价值予以充分发挥。 分析当前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发展,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
         1.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
         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抽象性因素的透彻认知,则需让学生建立在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上展开深度分析,促使其将复杂与抽象的教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关联性反思,借此根据生活经验与感受体验来准确了解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的含义,并获取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同时更好地领会教学内容所传达的教育情感,以此深度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思想。
         1.2 提升学生对善恶是非的分辨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有一部分因素是为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之在未来生活面对不同事物及问题时,能够做出较为理性与正确的价值判断。教师通过在生活化教学中创建一些真实情境,或者是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化材料,能让其对某一重点案例作以深刻剖析,借此明确其中的善恶对错。这种生活化教法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知识内化,也可有效锻造其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
         1.3 塑造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是整体课程教学的主要关键,而情感目标的落实需要通过生活化教学法的注入来开辟路径。学生经由教師的生活化教法指导,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的案例,或者运用一些生活材料加强对教学内容情感因素的剖析,由此便可高效提炼情感教育主旨,获悉课程教学内容所传达的思想教育要领,同时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连接能够加以透彻领悟,有利于自身素养的熏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效建造。
         2.初中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策略
         2.1将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到课堂教学环节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地联系。


在使用生活化策略开展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社会热点话题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在浓郁的生活化氛围中学习,增强学习实效性。首先对学生们使用手机、电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且对学生经常使用那些社交软件聊天也进行了摸底。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微信、QQ这些社交软件在功能上的利弊。QQ和微信是学生最常用的软件,学生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参与兴趣,非常主动地进行交流与讨论,并且从不同的视角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有的同学认为QQ、微信可以帮助人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还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还有一些同学表示网络上很多信息都是虚假的,在学生讨论的间隙,教师可以向他们发放关于网络交友的调查问卷,然后正式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讲授正确的网上择友观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会充分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提升了学习趣味性,也增强了自身学习的实效性。
         2.2将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到课后作业环节
         教师可以选择将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到课后作业布置环节,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生活化的作业,鼓励他们将生活实际与课程知识建立起密切地联系,从而起到丰富自身情感道德体验的目的,为学生实现更好地发展提供保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充分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亲情之爱”的教学活动,然后引导学生与父母、家人之间建立起更加密切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父母日常工作与照顾家庭的不易,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与“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学生可以扮演爸爸或者是妈妈的角色,承担能力之内的家务,并且在之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2.3 授课内容生活化,强化学生理解吸收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落实中,除了需要将教学导入方式进行生活化转变外,课程教学的实际内容也应当趋于生活化,由教师引入生活常见的一些现象或者热点问题来弥补传统教材的不足,做以拓展延伸来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深层次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顺应现代化教育需求,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程结构,并以其智能化的发挥有效提升生活化教学效率,同时补充多样生活化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4教学作业生活化,注重学生实践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传统教学形式下,教师并不注重课后作业的高效安排,经常采用一些题海战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复化的反思与巩固,这种方式会逐步消磨学生的学习乐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需注重课后拓展,对教学作业做出优化设计。而这时为了高效落实生活化教育理念,便可将教学作业的形式进行生活化转变,注重学生对教学知识与内容的实践拓展与深入研究,力求提升其深度巩固与理解效果。  
         结束语: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直接途径。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科教学模式的生活化转变,将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密切关系,由此来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知,与对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并能积极引发其思想共情,提升其整体课堂学习成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思维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来开展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现实意义,并且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参考文献:
[1]戎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 2019(7).
[2]方丽敏.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两个建议[J].人民教育,2017(19):64-65.
[3]边玉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8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