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朱双甲
[导读] 随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既满足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一举两得。现如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目标,促进教育事业长久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探究。

朱双甲    云南省泸西县午街铺镇初级中学  云南  泸西  652401
【摘要】随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既满足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一举两得。现如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目标,促进教育事业长久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教学;道德法制观念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86-01

        引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十分重要。其不仅和学生学科素养有关,而且关乎学生未来学习与发展。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通过改变课堂教育思想,完善德育教学手段,加强理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革命传统,加大德育教学力度,提升教育活动的针对性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学生的创新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模式滞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初中教师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课程教育效果。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诸多理论知识,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只关注教育目标的完成,没有切合学生实际来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枯燥,直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削弱了课程教学的效果。忽视实践活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就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素养在学科实践中得到提升。但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没有借助学生身边的实际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使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活动脱离,学生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不匹配。为了保证学生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的共同提升,教师要关注学生校园生活的细节,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有关道德与法治的主题活动,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性的途径
        (一)借助媒体教学手段
        将抽象的理论情景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一部分抽象的理论知识。显而易见,让学生准确透彻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有助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然而,部分学生因为受到自身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等现实状况的影响,所以导致他们对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不够准确、领悟不太透彻。这样一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就会大打折扣。鉴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千方百计让学生更为准确透彻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


事实上,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情景化,进而促进学生更为准确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
        (二)联系多姿多彩生活将教条的知识生活化
        乍一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呈现的内容貌似是教条的、死板的、毫无生活气息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都是与人们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或者說,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本来就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在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候,教师要在全面透彻了解教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细致梳理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联系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貌似教条的内容生活化。
        (三)利用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构建生活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关注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与生活化教学理念和内容的结合。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利用课堂知识去重新认知生活,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在道德与法治社会中,学生掌握丰富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认识到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才能深人思考。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要积极挖掘生活素材,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问题人手,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标准,用生活化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如此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激发初中生的探究热情
        初中生在面对新颖事物时,其自身通常都会表现为浓厚热情。但从现状来看,较多学生仍然觉得道德与法治课是乏味的,对其无法激发深层次的探究热情。因此为了加以转变,教师就要运用综合性的举措来激发探究热情,其中关键举措就要落实于融人生活故事。这是由于,生活故事能够紧密衔接课节内容以及平日生活实践,从而确保整个课堂都能体现为强烈的趣味性,此项举措也可以消除沉闷并且压抑的道德与法治课氛围。道德与法治课堂在根本上不能欠缺真实性与趣味性的日常生活故事,这是由于,通过全面融人生活故事的举措能够激发初中生在面对上述课堂时的热情与兴趣,对于厌倦心态予以全方位的消除。初中生本身处在特殊的成长期,对其在施行日常教学时有必要更多侧重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可见,对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有必要全面加以优化,在紧密结合生活故事的基础上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初中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积极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积极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师要通过将生活实际融入课程内容来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并借助信息技术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吉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中华少年,2019(2):206.
[2]姜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浅析[J].中华少年,2019(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