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巧妙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陈若水
[导读] 历史是一门很深奥并且很具有系统性的学科,他所讲解的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所改动和隐瞒的。学习历史不只是让我们要铭记历史,其中也蕴含了许多历史情感,和国家意志和情感,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历史也就是在陶冶自己的身心,同时也可以树立自己正确的三观。为了顺应我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力建设的需要,培养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陈若水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第六中学  741400
【摘要】历史是一门很深奥并且很具有系统性的学科,他所讲解的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所改动和隐瞒的。学习历史不只是让我们要铭记历史,其中也蕴含了许多历史情感,和国家意志和情感,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历史也就是在陶冶自己的身心,同时也可以树立自己正确的三观。为了顺应我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力建设的需要,培养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72-02

        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人文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目标之一。历史是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对于促进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是义不容辞。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却存在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缺失的现象,教师的教学内容围绕应试展开,学生普遍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就无从展开。中学阶段正是学生道德养成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文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探究历史的主观积极性
        受中国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我国教育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此种方式下,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师生间缺少有效的互动,进而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陪衬”。学生的任务就是要记住甚至熟背教师所谓的重点考试内容,这种机械的学习方法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素质教育的落实、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就要无从谈起了。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想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培养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并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才能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使学生接收到人文精神这一内容。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关系到人文精神的内容以任务的形式进行布置,从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并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内容的印象。与此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效调解了课堂氛围,从而在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二、充分运用历史教材丰富的人文资源,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认知,实现对自己人生态度、道德操守、行为准则、价值追求、生态观念等方面的思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需要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如民族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人性的光芒、奉献精神、时代精神等,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关于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文献和材料,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帮助学生加强民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师只有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才能够更好的还原历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情感,让丰富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从而唤醒沉睡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情感。例如我在教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通过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影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通过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视频,重温香港回归祖国那一令人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学生自由讨论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洗雪国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三、充分发挥历史人物的榜样示范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素养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于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历史人物本身在某一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发生了一些故事,教师可借助这些趣味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既能够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正视历史事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历史故事对学生有着一定吸引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学习活动。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都有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这是值得广大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大部分学生对于某些历史人物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其中的历史人物进行着重介绍,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教师可为学生介绍汉武帝的相关故事,学生经过各种渠道,对这个人物并不陌生,但是对他的事迹及贡献并不清楚。教师可通过史实为学生详细讲解汉武帝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摆脱从影视剧中获取到的片面印象。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汉武帝时期征战匈奴,维护国家和平,谴使者出使西域,实现文化的融合和进步。同时也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比如知名的事件:因为李陵战败投降,司马迁出面为其辩解,而招致汉武帝大怒,对司马迁实施宫刑;以及到其统治后期,外戚过于强大担心威胁其统治,不信任自己的大将军,而导致匈奴进犯边境等高中历史教师将其生平事迹讲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全面审视历史人物,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教学要发挥人文精神的育人功能,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历史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历史授课环节,更应该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引导者或者协调者,在课堂内外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知识的价值,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充分“激活”,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良性发展。
        在高中历史“解放战争”的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就可以从学生身边的解放战争的历史故事开始说起,或者参观一些战争遗址、革命烈士陵园等,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战争一开始,国共两党实力差距如此大,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等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树立起爱祖国、爱人民的积极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协调化发展。
        五、科学评价,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评价的客体与对象,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学生有异议时都很难表达出来,而且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多以批评性的评价为主,缺乏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有效激励,更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了促进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科学的评价,多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促进学生性格品质的完善。例如,针对“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理想、信念、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等,在不断反思中实现进步,在同其他同学的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完善。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这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历史教育在高中历史新课标中的定位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新课标要求通过高中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胜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2).
[2]李玲.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8).
[3]周百鸣,朱世光.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