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同高效率—结合物理课堂谈谈课堂效率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韩娟
[导读] 从总体上体现高效课堂的模式也提高了教师的效率,教师也能从教学中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而享受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实效的前提。

韩娟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第一中学  211700
【摘要】从总体上体现高效课堂的模式也提高了教师的效率,教师也能从教学中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而享受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实效的前提。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师生;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91-01

        一、引言
        课堂高效的问题,研究及论述颇多大部分的描述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谈,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但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事件,而我现在想从师生共同高效率的角度谈谈课堂效率。
        二、正文:结合物理课堂谈谈课堂效率
        1.高效课堂不是模式的套用
        高效课堂一般模式亦称基本模式,为10+30+5;分为三个环节: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
        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包括新课导入、分配任务、疑难点拨、归纳提升、组织测评。课堂上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5分钟为当堂达标测评时间。当堂达标测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试卷测试或者作业,而是通过学习小组,组织进行对子之间的“两两”检测,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当堂“小纸条”测评,也可以简单到“口头”测评。在这个模式中以时间的角度规定课堂45分钟的课堂安排,在物理课堂中,我曾严格按照这个时间安排来实施教学,但暴露很多问题。对于简单易理解的章节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掌握,这个过程也许只花了10分钟,那么30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显得过分充裕;对于难理解的章节学生挖掘不透彻、甚至不能理解,自主学习活动展不开,那么老师利用剩下的15分钟也会因时间紧张而无法全面的展开。这样实践的结果是高效模式得不到高效的教学结果。
        我就反思学生自学时间30分钟,教师15分钟,可以从新的角度理解,即:在一个学期或者一章教学中,学生自学的时间占总体学习时间的75%,教师占用的时间占总体学习时间25%。这样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分配时间,这样既体现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个一般模式中有严格的“三步走”,在实践中放手给学生往往取得不了好的效果,因为学生发现不了问题,那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但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个人理解这个模式中是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内容让学生在每个环节能自主学习,激发“教学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在我的物理课堂我在每块教学实施小的“三步走”模式,整节课由不同的教学内容分成了多个“三步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这种从总体上体现高效课堂的模式也提高了教师的效率,教师也能从教学中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而享受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学。



        2.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教研的高效率
        在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行为上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最关键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解决问题”的教研形式。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研究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实效的前提。如,组内教师在集体教研11。1《杠杆》时,会研讨教学如何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如何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对于部分老师可能只能考虑到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有的老师提出实验室的杠杆的支点在杠杆重心的上方,集体教研的时经多个老师讨论,支点在重心处或者在重心的正上(下)方时,重力作用线才能通过支点,重力的力臂为零,才能消除杠杠自重对实验的影响。2.1.1《杠杠》书本第6页例题教学中注意点,在进行例题教学时大部分的老师都会只注意题目分析计算过程而忽略分析此时重力作用线不通过支点,如何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如何解决由于铁笼自重的存在导致F2大小不等于大象的重力?经过解读教材,可以在称象前已调节挂有铁笼在槽钢在水平位置平衡(相当于天平使用前调节),这样在称象时就不需要考虑槽钢和铁笼重力的影响。经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教师更能深刻理解消除杠杆自重的方法和举措,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全面的设计教学活动,避免教学照本宣科,止于表面。进行科学的课堂观察,以“案例”为载体,找出问题的症结,表达活动实施中的困惑与成功、活动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借此来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将新理念融于教学行为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3.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充分合作、探究、交流
        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是需要时间的,那么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在观摩课上,高手老师们似乎完全没有这个难题,这也从侧面说明观摩课备课的时候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情,但对我们这些县城乡村老师来说,确是一个难题。如,我在12.3《物质比热容》新课教学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沙子吸热升温快是因为沙子比热容小,往往在实验做完了,对学生提问“沙子与水哪一个比热容大?哪一个吸热能力强?”部分学生第一反应是沙子的比热容大,吸热能力强。对于这个难点,我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对比热容多重角度理解,并且引导学生学生讨论比较沙子与水吸热升温快慢的其他方案,最后还对两种方案进行优缺点进行比较。最后我们师生达成两点共识:1.物质比热容大,反应此种物质吸热能力强,温度难改变。这与教学参考中比热容一个课时的建议有非常大的出入。当学生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与课堂教学任务有矛盾时,我们教师应倾向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这才能实现课堂真正意义的高效。因为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这样的物理课堂才有“物理味”。当然当学生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要及时收,这样开阖有度,收放自如,保证课堂高效。
        总之,在课改的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不好,不叫消化,生搬硬套也不好。我们只有本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严格遵守教学规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蒙虎棉.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刍议.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王鉴,申群英.近十年来我国“有效教学”问题研究评析.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10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