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育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邵奎红
[导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生也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小学生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为他们将来建立良好的学习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美术属于一种视觉意识,要求学生对现实形体有一定的把握能力,而这个过程所生成的意象是十分重要的,对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很有利,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做到发散思维的培养。

邵奎红    黑龙江省密山市实验小学  158300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生也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小学生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为他们将来建立良好的学习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美术属于一种视觉意识,要求学生对现实形体有一定的把握能力,而这个过程所生成的意象是十分重要的,对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很有利,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做到发散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发散思维;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90-01

        引言
        发散思维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人在思考的过程中,大脑处于一种扩散性的模式,具体表现就是思维视野变得更加广阔,呈多元化状态。小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一般处于萌芽期,也是发散思维形成的最初期,所以我们要根据美术的特质和发展状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掌握美术的核心素材,以此为基础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全新的美术理念的熏陶下进行有效的思维发散。
        可以说,思维的发散程度决定了创新能力的高低,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十分重要。
        一、注重观察和联想的作用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起源,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也少不了对生活中所有事物和人物的观察。小学生一般都是通过眼睛来观察世界,将一个物体形态收进眼帘之后才能在笔端展现出来。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儿童的观察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思想相对纯净,没有过多的纷杂,所以将所看到的事物用画笔表达在纸上时更容易打动人,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将所看到的东西进行进一步加工,加入自己的联想,然后再勾画内容。在观察一个物体的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结构和大小,还要在心底联想出物体的形象特征以及动态神情,让美术教学可以起到发散思维的作用。
        这里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就是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将一个具体看到的东西在心里变成一个虚拟化形象,然后再通过不断的联想,最终能够明白事物与事物之间到底有何联系[1]。当然,除了观察周围的环境之外,也不能忽视观察自己的内心,对自己内心的探求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身个性,使得自己的美术作品更加饱满,创作出有艺术性的画作。



        二、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可以强烈要求学生根据实物的原貌进行作画,而是要引导他们多做联想,不必被实物的原貌所限制,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进行创作,甚至可以为实物原貌增添一些创设的背景、添加一些故事等等。想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模式,就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模式,告诉他们苹果不必全都化成红色,大海也不是必须都是蓝色的,只有摒弃了原有的机械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放飞想象力,才能打破壁垒,实现思维的发散。也就是说,教师不必把学生的思维在眼前看到的世界种,就算他们所说所画有违事实定律,也不必呵责,而是耐心询问,了解他们心中的看法,必要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因为在小学生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常理性的,而艺术所表达出来的,也未必都是真实存在的[2],所以想要在美术创造中发散学生思维,就要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三、引导学生延伸想象
        小学生天生对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想象力更是天马行空,没有约束,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往往并不是理性的,而是他们想象出来的,这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应该受到保护,让他们在自由的想象中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作为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对想象进行延伸,在心中描绘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再根据这个故事进行作画。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立一个绘画场景,来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3]。比如在《理想的生活》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对于未来生活的看法,未来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样的?生活中使用的家电又会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一切都取决于学生怎么去想象,做到让他们不必拘泥眼前事物,放飞思想,尽情创作,最终实现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四、进行有效的评价
        教师对自己绘画作品的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肯定的评价代表教师对自己的认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评价带来的作用。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尽量发现属于每个学生不同的闪光点,就算作品不如人意,只要做到了用心,就不要轻易伤害学生的自尊,避免打压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做到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充实自己,只有自己不断的更新观念、增加创新能力,才能有效的去引导和评价学生,让学生产生崇敬心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热情,增加审美能力和创作力。在培养发散思维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丽之处,实现学生美术发散思维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发散性思维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534.
[2]李晶.发散性思维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培养[J].文渊(高中版),2020,(1):309.
[3]谌达.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读与写,2019,16(34):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