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解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李大庚
[导读]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限制影响,其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较为不足,心智、思维也处于逐渐成熟、成形过程中。在此客观条件下,小学教师的教学重点除了向其悉心传授学科知识外,还需培养其正确的学习能力、思维逻辑性与灵活变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也应如此,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开创出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活动质量。而“一题多解”的教学模式与这种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也是

李大庚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钱排镇双合小学  广东  茂名  525342
【摘要】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限制影响,其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较为不足,心智、思维也处于逐渐成熟、成形过程中。在此客观条件下,小学教师的教学重点除了向其悉心传授学科知识外,还需培养其正确的学习能力、思维逻辑性与灵活变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也应如此,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开创出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活动质量。而“一题多解”的教学模式与这种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也是数学教师塑造学生数学意识、锻炼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可怎样自然的将一题多解的教学策略引进到教学课堂中,成为了广大教学教育工作者亟需探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一题多解;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77-01

        众所周知,同一道数学题存在诸多解题方法,学生对待数学题目的思路方向、解题技巧或是思考深度等的差异性均会得出不同的计算过程。数学教师应针对这一现象、行为,策划出可行性的教学措施。在教学课堂上重点强调一题多解的必要性,扩宽学生数学运算思路,加强头脑思维的敏锐、灵活性,促使学生不断形成创造、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多角度解决偶遇的数学难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教学目的。而在经过五年系统性学习的小学生数学课堂中运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手段,将会筑牢其在日后初中、高中进阶式数学知识的掌握基础。
        一、启发联想
        启发教学对小学生学习重要性不容小觑,在教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价值与作用。立足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数学兴趣,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使其主动式接受数学教师的知识灌输,保障学生数学学习成效。此外,让学生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以多种方式解决数学难题应建立在已启发其数学思想的基础上,在此之前数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整理解题逻辑。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已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技巧与解题经验,增进旧知识与新思路的关联、联动,实现一题多解[1]。
        例如《尝试与猜测》一课中,数学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出这样的问题,“鸡兔同笼,共有50个头、140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设计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为了调动学生数学题计算兴致,数学教师需要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设立适宜的奖励机制,正确率与创新性都可纳入评比要求中,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互相配合实现探究解题目标。在此期间数学教师应着重观察每小组的讨论、交流情况,在小组计算遇到障碍、瓶颈时,及时给予启发。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数学教师应总结学生解答出的多种运算方式,补充学生解题思路。领导学生巩固乘、除法计算技巧,将可采用的解题方法假设法、代数法、设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计算方式逐一向学生细化讲解清楚。随后再次为学生安排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加深学生知识印象与理解,积累解题、学习经验,散发其联想思维。



        二、数形结合
        所谓的数形结合教学手段就是数学教师以实物或教具、模型向学生直观演示的教学形式,在学生仔细观察之后将会收获到感性知识,能够更为深刻、明确、牢固的掌握、理解知识点的相关原理、含义、规律等。另外,数学教师以实物演示的教学方法会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添课堂氛围的生动、趣味性,培养学生集中精神观察事物能力。有助于学生轻松、快速的了解题目问题、含义,发散数学逻辑思维,强化解题效率[2]。
        以《人民币兑换》的教学流程举例,数学教师在此课堂中可以为学生带来人民币、美元、欧元等国家的玩具币,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在向学生讲解各个国家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后,需向学生抛出具体问题:“50人民币可以兑换成几种组合形式的美元?”并向学生进行换算示范,陪同学生一同思考。在简单的50÷汇率之后,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不同10元、5元、1元以及硬币构成相应数值,完成教学演示。在启发学生解题思路后,数学教师可以再次围绕该知识点向学生提出类似问题,深化学生知识点记忆,达成一题多解的教学目标。
        三、公式推导
        公式作为数学学习中的基础性知识点,是小学生解题时的关键依据,在数学题解答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比重。所以,数学教师需指导学生了解公式得出的推导过程以及灵活转变公式的实用方法,增加学生公式理解,而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将各个公式死记硬背下来。基于此,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课堂中着重向学生讲解公式的推导,提升学生公式运用率,减少解题时长。二则,公式推算的过程同样是数学题解题流程,数学教师将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植入到公式演算中,可以有效锻炼学生数学思维,使其在今后解题时可以选用恰当的公式迅速正确的解题。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方格”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纸上绘制出方格图,沿其线段画出平行四边形,以完整方格为1,半个方格为0.5的形式数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引导学生自行观察平行四边形高、底、面积之间的规律,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为底×高。在学生熟练掌握这种公式推导方法后,数学教师还可以传授学生另一种公式得出技巧。让学生将刚才所绘制的平行四边形图案以顶角沿高撕下拼接成一个完成的长方形,同样可以推导出公式原理。在这一教学活动中,能够在加深学生公式印象的同时,启发学生多渠道的解题思路,了解到多种解题技能,拓展数学思维[3]。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一题多解教学,有利于学生以不同的层面、角度探究剖析题目中的各项数量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计算方式解出相同的结果,还会充分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其数学综合能力、技能,增长数学学习能力。对此,数学教师应在备课环节根据当堂所授的知识内容,设计出多类别的解题方式,以备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课堂上,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点的真实掌握情况,适时引入一题多解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探究、创新数学解题方式的强烈欲望,巩固知识重点。锻炼学生对解题技巧的纯熟应用,开拓数学数学思想的深度、广度,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深远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玉合,张鹤.浅谈小学数学课本例题一题多解的教学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23.
[2]宗凯鹏,邹循东.小学数学教师“一题多解”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思考[J].广西教育,2019(29):94-95.
[3]王玉萍.浅谈在小学应用题中的“一题多解”教学开展[J].新课程(综合版),2019(05):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