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朱兴敏
[导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也是学生获取信息、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语文技能,还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表达特点,深化阅读行为,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本文立足教学实践,从加强朗读训练、引导读中感悟、指导多形式读三方面入手,浅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朱兴敏    重庆市两江新区鸳鸯小学校  401120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也是学生获取信息、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语文技能,还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表达特点,深化阅读行为,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本文立足教学实践,从加强朗读训练、引导读中感悟、指导多形式读三方面入手,浅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02-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虽然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在阅读时一味对字词句进行分析,并通过死记硬背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使得阅读教学处于“高耗低能”中,影响阅读进程。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从阅读教学的属性出发,立足教学实践,采取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阅读的基本方式,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因此,教师要加强朗读训练,深化语文课堂功效。朗读看似是一种简单的有声化活动,实际上是一项集口、眼、耳、心于一体的多感官活动,通过多感官相互作用、渗透、融合,使阅读体会内化为学生的阅读素养。朗读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就会使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受益匪浅。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引导他们在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有效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使朗读转化为一项积极愉悦的心理和情感体验。
        如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学校》中有这样一句话:“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有的学生读出欢快的语气、有的学生读出激动的语气......。可见,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为他们搭建自主朗读的平台,学生就能让阅读课堂精彩纷呈,魅力四射,真正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当然,加强朗读训练不是让学生机械重复地读,而是有目的、有步骤地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避免朗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顺学而导,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标点符号、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段落结构的层次安排等。将朗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积累、感悟、运用,发展思维能力,获得审美体验。



        二、引导读中感悟
        学生在阅读中会依托语言文字融入自己的感悟,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才能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一些名家名作,具有启迪智慧、陶冶性情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段落展开分析探讨,升化阅读感悟,使课文语言在感悟中储存在学生的脑海里。
        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读中感悟,使理解上升到更高境界。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段落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你最喜欢本段的哪一句?为什么?”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为他们提供自读自悟的平台,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积累语言,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学习体验。学生凭借对语言符号的理解,创造性地加入自己的感受,唤起一个个活生生的语言形象。有喜欢“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认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秋叶比作“小扇子”,帮人们扇走夏日的炎热,让人亲不自禁生出对秋叶的喜爱之情,赋予秋叶生命的感情色彩、还有的喜欢“它把红色给了枫树......”。这样,学生在自得自悟中提升了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发展个性,体验到语言文化的精华,获得人文价值,收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指导猜测阅读
        为避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厌倦心理,保持阅读热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猜测阅读,让学生边猜边读,保持思维的灵活性,让他们充分享受阅读乐趣,提高阅读的自主性,深化阅读目标。
        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总也倒不了老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对题目展开猜测:“你心中的老屋是怎样的?”学生想到很多,如“摇摇欲坠、破旧不堪”等。“既然是这样一个老屋,为什么它总也倒不了呢?”学生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做出各种猜测,有猜老屋可能有什么魔力,有猜老屋肩负着一定的使命.......。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他们会迫不及待地进入新课的阅读中。除了猜测题目外,还可以猜测课文内容,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猜测内容的变化波澜起伏,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得阅读者的语文,得语文者的天下。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师要加大阅读教学力度,使阅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以言语实践演绎阅读教学的精彩[J].黄华萍.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
[2]学习中心视域下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教师角色——以部编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为例[J].吴晓玲.教育科学论坛.2019(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